讲述:曾晓林
整理:张干姜
“对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就像对亲人一样,真是人美,技高!”
固生堂广州曾晓林医生(下称曾医生)个人预约页面中的评语非常醒目。如果你见过曾医生本人,一定会觉得这描述非常贴切。曾医生长相清秀,举止斯文,患者最多的评价,就是看诊细心,问诊详尽。
01
一心一意,专注看病
医院那年,身边很多朋友劝曾医生,应该至少也等到考了主治医师再离开。而她没有多等一天,毅然选择了到体制外发展。
关于体制内外,曾医生认为,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工作模式不同,看个人喜好。在医院工作的那段日子,她学会了很多,那是一份宝贵的回忆与经历。而选择固生堂,是因为在这里,她能只做看病这一件事、享受这一件事。
早起,是曾医生这些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早晨,打开电脑,登陆固生堂的医生工作站,了解当天预约情况。对老患者,她会翻阅电子病历,回顾病史和诊疗思路。
在门诊过程中,曾医生主张针药并用,内外兼治。能有这“两条腿”可以一起走路,她认为这是中医的优势。
门诊结束之后,曾医生会整理当天的病历。她认为,病历是诊疗思路的重要载体,对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
02
与重症肌无力爷爷为友,携手进步
去年,有一位患有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症”范畴)的老爷爷,他吞咽肌受累,长期吞咽障碍伴有全身轻微乏力。第一次找曾医生看诊时,已患病1年。
医院被误诊,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后来经人介绍了一位国内重症肌无力的专家,才确诊并且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经常复发,而且复发间隔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每次复发住院,都需要插胃管进食、家人陪护。
老爷爷的女儿曾因头痛在曾医生处就诊,觉得效果不错,便询问能否用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于是开始了中医诊治。
爷爷的老伴问女儿,“是不是找了个老中医?”女儿笑道:“找了个‘小中医’。”
诊治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有点效果,老爷爷觉得身体有劲了,但不稳定,偶尔会有呛咳,有很多清痰无力排出。因为忽略了阴液已伤、复有内热,需滋阴清热振痿,当初使用的补气和化痰药只起了部分效果。
最终,曾医生借鉴了邓铁涛和朱进忠两位老先生的思路,酌情增加滋阴清热药,老爷爷的情况大有好转,没有再出现吞咽障碍,痰也少了很多。
老爷爷有个病友群,当时住院的护士长回访:“这么长时间没回去住院,情况怎样了?”老爷爷兴高采烈地说:“在固生堂看中医,没有复发!”于是很多病友向他求方,都被老爷爷拒绝了。“中医要因人而异、辨证论治,所以得自己去看!”
当得知这件事时,虽然推荐过程中老爷爷没有提及曾医生的名字,而是推荐到固生堂就诊。但她并不为此伤心,而是感到荣幸。“如果那些病友中,有人因此去了解固生堂的专家,医院找专家,那么我心里都是高兴的。”曾医生说,“在这个案例中,我提升了医术,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方面,少量、适当的滋阴可以帮助化痰;另一方面,吐痰多也是因为吞咽肌无力,无法将痰吞下清除,肌力提升了,自然可以解决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爷爷没有复发住院,偶尔会发来与家人外出游玩的照片和原创的小诗。曾医生觉得,作为医者,最开心的莫过于知道患者安好。
03
自信与谦卑,是青年中医的态度
门诊上,有许多像老爷爷一样的患者。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给了曾医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刚开始独立门诊的时候,面对很多问题束手无策,于是看书便成为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开始曾医生也犹豫过花在书籍和课程上的钱,但进入了知识的世界,犹豫便不复存在了。读书让人豁然开朗,看病有了思路和灵感。此外,她还参与课程、学习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医生朋友。尽管素未谋面,但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讨论疑难病案和分享成功经验。
虽然青年中医不如老中医几十年的经验,但具备灵活的头脑,活跃的思维。曾医生的一位老师说过:“越有经验,越容易陷进自己的经验中。”所以她认为,青年中医应该相信自己,不要妄自菲薄。同时,也要多去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精益求精。
青年中医在固生堂,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只看病,看好病,实现与固生堂的相互成就。
医生
曾晓林
中医内科
简介
中医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岭南针灸流派“靳三针”法定传人袁青教授。任广东省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靳三针法》专著。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数篇。擅长
行医责任心强,临床思维严谨。擅长运用针灸、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内外科疾病、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对月经不调、痛经、不孕(针灸促排卵)、产后恶露不尽、乳腺增生症、急性乳腺炎、产后积乳、产后缺乳、小儿消化不良等有丰富经验,对肥胖症、面瘫、鼻炎、胃痛、便秘、肌肉劳损、急性扭伤、感冒、咳嗽等亦颇有心得。
出诊时间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日
注:文章配图来自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