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燥汤,出自《脾胃论》卷下。具有清肺润燥,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低血钾、软骨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症。
方歌清燥二术与*芪,猪泽升柴五味曲;参芩连柏草陈皮,麦冬归地痿方推
组成苍术(米泔浸、一钱半)五味子(十四枚)*芪(一钱)*连(一钱)白术(一钱)橘皮(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当归(一钱)人参(七分)生地*(七分)麦门冬(去心、半钱)神曲(炒、半钱)猪苓(半钱)*柏(酒炒、半钱)甘草(半钱)泽泻(半钱)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饭前温服。
功效补肾益气,清燥利湿
主治肾亏湿热痿厥,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步不正,两足欹侧,舌淡苔*腻,脉滑
方解
《素冋·痿论〉中说“肺热叶傧、,则生痿蹩”,李东垣继有“湿热成痿,肺受邪”的论述。热*与内外湿邪交织在一起,蒸熏于肺,肺为人体精液布化的上源,肺炎清肃,金不生水,肾水亏虚,肾主骨,骨不坚则致痿。
《李东垣医学全书》: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踏肠,故寒凉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时间长了后,导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的疾病,多见于下肢。
痿,是萎的意思,水枯则萎,水湿过多也会萎。所以患上痿病,是肺胃肾等脏腑精气受损,水液失调,肢体筋脉失养的结果。肺热津伤,会致津液输布不了。湿热浸淫,会致气血不运化。脾胃亏虚,水谷精微没法运行消化。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症状更严重。几种症状从肺热开始,层层递进,越来越严重,故内经有“诸痿皆生于肺”之说。这是由于肺恶燥,肺热津伤,会导致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便成为痿症。
若是腰以下痿软不能动之症,便已达最后一层;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病要治根,此症不仅要追究肺的责任,还要追究湿热之责,以至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责任。
脾胃属阳明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生化气血之源不足,及脾虚下陷,不能制水,导致湿气坠于下焦,常致痿证。若阳明充盛,气血充足,干湿得宜,筋脉便得濡养,柔软滑利,运动灵活。
故金元名医朱丹溪总结:“痿起于肺热,治痿独取阳明,是不变的结论。”痿起于肺热的治疗,必须清肺润燥。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故而“阳明”所指,应为脾、胃、大肠、小肠。治疗可归为两大方面:
一是祛阳明之实以治痿,包括清阳明胃热,化阳明痰浊,清阳明湿热,泻阳明腑实,消食导滞。二是补阳明之虚以治痿,包括益脾胃之气等。
本方所治乃湿热之邪,伤及于肺,肺热叶焦,金不生水,肾阴亏虚之证,治宜养阴润燥,清热祛湿之法。
方中麦冬、生地*、当归、五味子滋阴养血,生津润燥;人参、*芪、茯苓、白术、苍术、神曲、炙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并防以上滋阴益气之品壅滞气机,使之补而不滞;*连、*柏清热燥湿;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升麻、柴胡以升清气,与渗利之品相配伍,升清降浊。全方诸药相合,邪正兼顾,气阴并补,肺中湿热得清,肺燥得润,金水相生,则痿蹙喘促之症可除。本方既清热解*利湿,又润肺燥,更助脾胃运化,实寓“治痿独取阳明”之义。
加减用药
痰多,语言不利加菖蒲、胆星;便秘加草决明;手浮肿加姜*;足浮肿加防己,阳虚加附子;阴虚酌减*芪,加女贞子;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多尿加覆盆子、益智仁;心慌加龙骨、牡蛎等。
类方鉴别
清暑益气汤,与此方均治湿暑之剂,清暑益气汤,治暑盛于湿,暑伤气,所以四肢困倦,精神减少,烦渴身热,自汗脉虚,故以补气为主,清暑为兼,少佐去湿之品,从令气也,此方治湿盛于暑,湿伤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湿助热旺而刑燥金,绝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作疾,故以清暑变为清燥,佐泻热利湿之药,从邪气也,是方即清暑益气汤去葛根者,以无暑外侵之肌热也,加二苓者,专去湿也,加*连生地,专泻热也,二苓佐二朮,利水燥湿之力倍,连地佐*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气益则阴火熄而肺清矣,湿热除则燥金肃而水生矣,肺清水生则湿热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但此方药味,性偏渗泻,若施之于冬春,水竭髓枯骨痿或非湿热为病者。反劫津液,其病愈甚,则为谬治矣。
同名方
《温病条辨》卷二:清燥汤处方麦冬15克知母6克人中*4.5克细生地15克玄参9克
功能主治滋水清火。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毫升,分三次服。
咳嗽胶痰,加沙参9克,桑叶4.5克,梨汁0毫升,牡蛎9克,牛蒡子9克。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方论选录
《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肺属辛金而主气,大肠属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湿热之邪,则寒水〔膀胱〕生化之源绝,源绝则肾水亏,〔金不能生水〕而痿躄诸证作矣,金者水之母也,气者水之源也,*耆益元气而实皮毛,故以为君,二朮参苓甘橘神麴健脾燥湿,理气化滞,所以运动其土,土者金之母也,麦冬五味保肺以生津,当归生地滋阴而养血,*蘗*连燥湿而清热。{*蘗合苍朮,名二妙散,治痿证药,加牛膝名三妙散。}升麻、柴胡、所以升清,猪苓、泽泻、所以降浊,使湿热从小便出,则燥金肃清,〔肺为高清之脏。〕水出高原,而诸证平矣。
喻嘉言曰:燥与湿相反者也,方名清燥,而以去湿为首务,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朱丹溪曰,今世风病,大率与诸痿证混同论治,古圣论风痿,条目不同,治法亦异,夫风病外感,善行数变,其病多实,发表行滞,有何不可,诸痿起於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其昏惑瘛瘲瞀闷,暴病郁冒,蒙昧暴瘖,皆属於火,其四肢不举,足萎舌强,痰涎有声,皆属於土,悉是湿热之病,当作诸痿论治,大抵祇用补养,若以外感风邪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乎祸乎,或曰,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何也,曰,只诸痿生於肺热一语,已见大意,金体燥而居上,主气畏火者也,土性湿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嗜欲不节,则水失所养,火寡於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肺受热邪则金失所养,木寡於畏而侮所不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虚则四肢不为人用,而诸痿之病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阻而肺金不虚,何脾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大法,无过於此。
《医略六书》:清湿而曰清燥者,以湿热不化,营阴暗伤,故风燥成痿也。*芪补气,白术健脾,苍术、茯苓渗湿燥湿,*连、*柏清热燥湿,陈皮利气和胃,甘草缓中和脾,建曲化津气,生地滋营阴,当归养血,麦冬生津,五味子保肺收耗散,升麻举陷升清阳,柴胡升少阳清气,猪苓、泽泻泻湿以降阴浊也。使湿流燥润,则脾健气强而营血灌注,何患风燥不除,湿热成痿之不愈哉。
医案精选
刘xx,女,19岁,农民。(刘渡舟医案)
农村夏收割麦,会战于田野,挥镰上阵,你追我赶,劳动较重。下工后又用凉水洗脚,翌日晨起发现右腿筋纵肉驰,痿软无力,不能站立。西医诊治无效,特邀刘老会诊。切其脉沉细而滑,视其舌苔则白。刘老曰:夏令天热,肺金先伤;劳动过力,而肝肾内弱;又加时令湿热所伤,故成下痿也。惟“清燥汤”治此病最为合拍。
处方:麦冬15g、五味子6g、*参1g、生地10g、当归1g、*柏6g、*连3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g、猪苓1g、泽泻1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服至三剂,腿力见增,然立久犹有颤动不稳。上方又加石斛30g、木瓜10g,又服七剂痊愈。
[按语]《内经》认为,五脏皆可使人痿。本案下肢痿软,为肺金先伤,肝肾内弱,又加湿热下注痹阻气血所致,属本虚标实之候。肺主宣发、肃降,治节气血津液,在痿证的形成过程中,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盖金畏火刑,夏令气热,损伤肺津,金体不润,不能宣降津液于全身,则筋脉失调,而成痿。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劳倦过度,损伤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同样可以致痿。又加湿热下注,痹阻气血,经脉因不通而失荣,则更加速痿证之形成。故治以养肺阴、补肝肾、清湿热为法。“清燥汤”正与此合拍,本方原为《兰室秘藏》方,善治肺肾虚弱,湿热所伤之腰以下痿软,不能行动,行步不正之证。由于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