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脏腑机能调整十七(中篇连载)——同气相求说艾灸
作者:王英华
写在前面的话:
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但我却非常愿意把自己多年来,从事脏腑机能调整手法生命学的一些感悟分享给朋友,由于白天要为患者调理身体,早、晚回答一些朋友的问题,所以这些文章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完成。虽然非常疲惫和困倦,但每每想到有这么多朋友在关心和支持我,内心就充满了感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友情的珍贵,人生其实很短,但有一些一直信任和默默地支持自己的朋友,就是一种幸福。虽然这些文字欠缺优美,表达也并不是很流畅,但里面却没有名和利的东西在里面。技术就是分享的,人总有老去的那一天,回想自己的一生,能为后人留下一个方法或者有用的东西,就不会再为这一世碌碌无为而感到遗憾。
第一篇治疗效果快慢并非是衡量医术高低的标准
第二篇太极的奥妙
第三篇常规思维要不得
第四篇思维决定技术运用的效果
第五篇小儿惊吓有妙招(上)
小儿惊吓有妙招(下)
第六篇技术上的独孤九剑
第七篇补肾有秘方
第八篇肝为五脏之贼
第九篇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
第十篇五音疗病胜过服药(上)
五音疗病胜过服药(下)
第十一篇全息思维
第十二篇也谈‘病气’
第十三篇催眠术与睡觉
第十四篇小儿感冒看本质
第十五篇这个世上有神仙
第十六篇糖尿病与调气(上)
糖尿病与调气(下)
第十七篇同气相求说艾灸
第十八篇产后恢复的关键在于气血
第十九篇疾病的本质是生命的提醒
第十七篇同气相求说艾灸
(接年7月25号第十六篇糖尿病与调气(下)“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灸法的起源聊起,五十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开始使用火,据说他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生灼伤,结果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这便是灸的起源。灸法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公元前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晋景公?是历史上说病重,梦到两个小人,一个说自己在肓之上,另一个说自己在膏之下的那一位吗?”朋友沉思了一下说。
“是啊!说一件八卦一点的事情,晋文公还是历史上唯一的掉在厕所里淹死的皇帝。”我笑着说。
“怎么回事呢?您说来听听。”朋友惊奇地问。
“说起来要用很长的时间,我还是在微课堂上分享到膏肓穴的时候一起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