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艾灸疗法纯天然的自然养生法
TUhjnbcbe - 2021/6/23 10:28:00

中医讲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现在艾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养生方法,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实在是落花渐欲迷人眼。艾灸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应该怎样更好的运用,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也是我们即将要为大家介绍的。

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个部分。艾灸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艾灸法又有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艾灸法是通过温热等物理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很十分重视,很多医书有记载,例如《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适用于虚寒体弱的人群,对脾胃虚寒、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骨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疼、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

一、灸法的作用

总结古往今来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5.拔*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玻《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二、临床常用的艾灸法

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有四种:直接灸、悬灸、艾灸器灸、隔物灸。都是用点燃的艾绒熏灸人体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

1.悬灸

是用艾绒卷起来的长条状圆柱艾条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进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艾灸器灸

又叫温灸器,根据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为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杯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温和。

3.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盐,药等,分别称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因为间隔的物品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病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分为两类,灸后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的,称为“瘢痕灸”。

三、常灸三穴位健康无忧

中医认为,未病先防为“上医”,那么该如何防病呢?除了生活方式要健康,中医养生方法之一艾灸有很好的延年益寿功效。通过灸身体某些特定穴位,可以养护阳气、防病保健。由于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应有所侧重。

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其位于人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具体灸法有如下几种: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30-50岁灸“足三里”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

50岁后灸“关元”

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状。《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3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处。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1日1次,亦可不拘时灸。

四、夏季到底适不适合做艾灸?

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患者血经络畅,皮肤腠理宜泄,此时恰当艾灸益气补阳治疗,并辅以静养,做到治养结合,治疗效果必将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节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夏季服药、调养,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

五、艾灸的注意事项:

1、最常用的为艾条灸,方便且安全。艾灸时以局部皮肤及皮下感觉温热或微有灼痛为度。

2、施灸着应当严肃认真,精心操作,为保证安全一般不作起疱灸。

3、选择正确的体位,准确的穴位。

4、无特殊情况下施灸的顺序为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5、每个穴位施灸的时间:一般初病,体质强壮者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宜少;头面胸不宜多灸;腰背腹部可以多灸;四肢末端不可多灸;肩及俩股皮厚肌肉丰厚可以多灸。

6、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腹部和腰骶部不能灸。

7、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经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针从泡底刺破放出体液,让其自然结痂。

艾灸疗法价格低廉,取材方便,方法简单,没有副作用,纯属绿色疗法,而且专业性要求不高,便于家庭操作,而倍受老百姓的青睐。在此,也提醒大家,艾灸疗法并不是随手就用那般简单,它同样需要一些基本知识。

专家简介

王少华:针灸科主任、主治医师

个人简介:中国针灸学会会员,诸城市首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擅长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火针、理疗、牵引、中药外敷、骶管阻滞结合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疼痛类疾病,小针刀治疗腱鞘炎、肱骨内外上髁炎、膝关节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胆囊炎、顽固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等,曾进医院,主攻激光微创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艾灸疗法纯天然的自然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