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20例应用ECMO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安全
TUhjnbcbe - 2021/6/20 18:26:00

摘要

目的总结年12月至年2月,医院重症医学科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MembranceOxygenation,ECMO)在20例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安全管理经验。

方法ECMO上机前,配合自行设计的“上机核查表”,制定完整的应急风险预案;ECMO治疗中,通过自行设计的“ECMO交接班核查表、ECMO记录表”,详细、客观的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目标值以及并发症的变化,以达到治疗目标的完成和预防意外事件发生的目的。

结果在医院行ECMO支持治疗的20名危重症患者当中,除去5例患者强制出院,其余15名患者均安全撤机,撤机后28d存活率75%,6个月存活率60%。患者救治期间,1例患者出现颜面部水肿、Ⅱ°压疮,3例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平稳,1例患者置管处皮肤渗血,1例患者出现远端大拇指动脉血栓,未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完整的应急风险预案、科学的管理方法、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核查单的运用等,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为治疗目标的实现赢取了宝贵的时机。

关键词:ECMO;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终极心肺替代手段,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氧供和有效的循环支持,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后续的心肺功能恢复赢得时间[1-2]。它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人力、物力以及管理方法的要求比较高,客观反映了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相较于国外,我国ECMO技术的发展比较晚,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开展,优势资源比较集中,以至于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均衡,且国内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相应的经验报道、文章也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将医院行ECMO治疗的20例危重症患者的安全管理经验,进行分享。

一、临床资料

年12月至年2月,医院共收治ECMO辅助治疗的危重患者20名,患者一般资料详见表1。其中男性患者9名,女性患者6名,年龄段波动于8~74(47.82±18.4)岁,ECMO支持时间42~(.1±75.7)h,ICU救治周期78~h(3.25~54d)。在支持治疗的20名救治患者当中:12例患者以严重的肺部疾病为主要病因,采取静脉-静脉ECMO(V-VECMO)支持模式,氧合指数波动(67.36±37.49);8名患者以严重的心脏或合并其他严重脏器损伤为主要原因,采取静脉-动脉ECMO(V-AECMO)支持模式。疾病病因和临床表现存在可逆转的呼吸衰竭[3],均符合我国《体外膜肺氧合循环支持专家共识》()的适用指征[4],家属同意后,转至重症医学科进行救治。结果,除去5例患者强制出院,1例患者已安全撤机,生命体征平稳,暂未出院或转出,其余14名患者均安全撤机,撤机后28d存活率75%,6个月存活率60%,与国内外报道的存活率基本相当。

二、ECMO管理

2.1ECMO管理团队

ECMO作为一种终极心肺替代的辅助技术,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关系着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急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带来巨大风险,两年内全因死亡率为49%,但随后的2年内,只有15%患者发生死亡[5],多发生于出院后的6个月内[6]。但对于一些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疾病相关的急性发作,以及继发于感染性休克的ARDS患者,住院死亡率、1年死亡率及5年死亡率分别为25%、39%与76%[7],远高于急性发作的患者。因此,如何快速改变患者结局,防止急性病变向慢性病变的转变,对医务团队的医疗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成立A、B、C三组ECMO治疗团队,保证治疗期间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能效。每队包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1名、康复治疗师1名、呼吸治疗师1名、血流动力专科护士1名、伤口造口护士1名以及重症专科护士1名为核心的ECMO团队。该团队已取得相应领域的专业证书,熟悉基于ECMO治疗的心肺康复、急危重症等急救相关知识。团队成立的目的在于快速、专业的制定治疗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训练和指导,及时收集和反馈患者信息,使患者安全过度,达到治疗的目的。为保证ECMO治疗质量,每季度进行一次核心团队的情景演练,演练内容包括上下机的配合、带机中的并发症和突发事件的观察和处理等,此外,还应进行同期业务考核和典型案例的学习,保证团队的活力。

2.2上机前准备

(1)患者准备:根据我国《体外膜肺氧合循环支持专家共识》()的适用指征[4],患者使用ECMO救治时需严格按照适用指征。当患者存在相关的禁忌症时[4],如绝对禁忌证:①不可复性脑损伤;②恶性肿瘤;③严重的不可逆性多脏器损害。相对禁忌证:①严重出血;②严重心功能不全的孕妇;③心脏术后依然合并不能矫治的先天和后天疾病者;④CPR时间超过30min者;⑤不可恢复性心肺损伤等,无法或暂时无法行ECMO治疗时,需谨慎处理。当患者达到治疗要求并最终获得家属或其监护人授权时,方可进行ECMO的辅助治疗。

(2)物品准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年至年的5年时间,与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长了近34倍[8]。根据管理经验和术式要求,避免物品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重症医学科自行设计符合置管习惯的《上机前物品核查表》,按照图表要求,通过物品核查,保障物品的安全、有效、可用,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将问题处理在准备阶段,保证患者的安全。除常规物品准备之外,应着重考虑到断电、断氧等机械故障的发生。依据美国危重医学学会的指南要求:至少附加1h的储备量,保证氧气瓶氧气有额外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9]。以使用维跃牌便携式氧气瓶为例,最大容量为10L。根据公式[10-11]医用氧气瓶储气(单位L)=容积×atm,atm(1atm=0.1MPa)的平均压力是北普医用氧气的充装标准。在保证剩余氧气气压≥5kg/cm2(≈4.9MPa)的前提下,瓶中可用氧气储量为10×(-49)=L。有研究显示:ECMO辅助治疗时,流量越大,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越明显[12-13]。通常成年人血流/通气比=1∶1,以患者行V-VECMO辅助,血流量设4L/min,氧流量4L/min,10L氧气瓶中的氧气可支持ECMO运转4h(/4=min=4h),联合机械通气时,以PB呼吸机为例,《ECMO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指导意见》[14](版)中指出:ARDS超保护性通气性策略要求:潮气量在6~8mL/Kg,以成年男子为例:标准体重=身高-,身高cm男子潮气量=70×(6~8)=~m,按照最小潮气量mL、呼吸频率15次/min、吸入氧浓度为40%,每小时的耗氧量为=0.42×15×0.4×60=.2L,10L氧气瓶使用时间=÷.2=6.34h,同时应该指出,当患者存在自主呼吸时,耗氧量会增加,发生突发事变时,应注意合理使用镇静药物。除此之外,要注意ECMO主机的电池续航能力,每月至少检查一次,专人专管,每两年要更换电池一次。若8.5h仍未充满电时,应立即更换电池。以ROTAFLOW系统为例,电池电压在27.4~20.0V之间,正常负荷下,流量5L/min时,电池可续航1.5h,若电量低于20V时,常提示剩余电量不多。低于19V时,将强行关机。同时应注意,当环境温度高于45°时,机器将停止充电,注意控制机器散热,应常备两台V、KW以上的交流电机备用。ECMO流量传感器的维护,也是准备中重要的一项,为保持运行过程中的正常监测。传感器的灵敏度监测依赖于耦合剂的质量,当机器运行时产热、环境温度过高、湿度低等均会导致耦合剂质量下降,导致流量监测不灵敏,应长期盐水纱布覆盖传感器,保持耦合剂的灵敏度。

(3)医务人员准备:医务人员的准备,除基本业务素养之外,应该聚焦在ECMO治疗前后的风险预案的制定,制定标准上机流程(详见表2)及配合要点,目的在于减少过多的时间浪费,提高上机中的配合度,降低上机风险。患者准备行ECMO治疗前半小时,将机器预充完毕,接通电源与氧气,提前稳定运行于37℃水温的水箱,床边备用。

(4)上机中护理人员的配合要点:置管前,将穿刺区域充分消*,按照目标值,进行全身肝素化。置管后,将完成预冲、夹闭循环的ECMO系统转移至床旁,将ECMO系统的引血、回血管路递给术者,再由术者将引血管路和回血管路分别和引血、回血导管切实相连。连接时,两端连接管路的开口部分可能会有空气,应予以排出。对于患者血压较低、低血容量或自主呼吸较强的患者加强核查生命体征变化,因其可能导致引血困难、空气进入血管内产生气体栓塞。全面、仔细检查ECMO系统管路,连接无误、牢固可靠后,打开离心泵达到r/min,打开管路上的管钳,开通氧气,可见膜肺后血液迅速变为鲜红色,患者血压,氧合逐渐改善。根据病情需要,将血流量调节至维持基本氧合水平,氧气流量通常与血流量之比为1∶1。协助缝扎固定血管内导管于患者皮肤,皮肤间断缝合。固定完毕后以无菌敷料覆盖,双重固定。

2.3ECMO运行中的管理

ECMO的管理,最要的是并发症的观察、目标量的监测以及带管中的安全管理。综合以上多种治疗目标,同时保证病情动态的完整性和序贯性,结合重症医学科的治疗现状,制定了ECMO交接班安全核查表,明确各个检测指标的安全目标值和当前监测值,形成动态检测过程。

2.3.1ECMO固定

ECMO的固定包括机器的固定和患者管路的固定。机器固定主要是各压力接头的衔接,可用3M胶带将开关插头妥善固定,防止发生意外。患者管路的固定:在收治的20名患者当中,有4名患者出现上机后大汗淋漓,均为H1N1感染的患者,且该患者在救治过程当中,为减轻背侧受损的肺组织的压迫,扩大通气面积,采取俯卧位通气下Q2h翻身策略,通气时长在16h以上。这就为管路的固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皮肤正常的患者,我们采取“高举平台”(选择时应结合管路的口径,以3M公司无纺布胶布为主要材料,裁定长6~12cm的胶布,按需求在距穿刺点每5~6cm将纺步平铺于导管中央,胶布对粘约1~2cm后,将胶布无张力粘合于皮肤表面,图1)和“绳系法”(选择时应结合管路的口径,以3M公司无纺布胶布为主要材料,裁定长6~12cm的胶布,在距离中线约管路半径距离的地方对称性裁出两个直径2mm×4mm的孔径,将系绳由上方口径里穿出,在距穿刺点每5~6cm处,将制定完毕的3M胶贴平铺于皮肤之上,用绳子将管路系在胶贴上,图1)进行固定,每个绳系法的结点平均间隔5~10cm。对于皮肤状况不好,尤其是大汗淋漓的无法使用胶贴固定的患者,我们采取“改良式X+O”(图2)纱布绷带固定法。具体做法:先在头枕部纱布绷带做环形固定,固定牢固后,将泡沫敷贴包裹管路,用胶布固定后,纱布绷带再次做两圈头枕部环形固定,最后以固定点为中心做X型交叉固定。每两小时减压一次,重新固定,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预防压疮的发生。

2.3.2血压的管理

20名ECMO支持的患者当中,有6名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极其敏感。敏感之处主要体现在:6名患者药物泵毕后,更换药物时出现血压下降,幅度超过10%,其中2人>20%,1人>30%,换泵后血压回升速度慢。且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患者,管路容易打折,造成血管活性药物输入不畅。因此,深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保证俯卧位通气时方便管理。对应血管活性药物单独通道走药,采取双泵置换法:将药品上泵启动后,设置监护仪报警区间范围,维持当前值上下波动10%,当血压上升接近10%,暂停原泵。同时,当血管活性药物输液速度低于2mL/h时,容易发生输液速度过慢造成的堵管,可在当前通路上追加生理盐水泵,保持整体泵速高于2mL/h。

2.3.3镇静镇痛

镇静镇痛的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并发症、获得最佳治疗状态、保持ECMO平稳进行,但过度镇静会诱发ICU获得性肌无力,影响预后。根据《中国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15],对于气管插管的ICU-ECMO治疗的患者:镇痛评分选择重症监护室观察量表(CPOT)评分、镇静评分选择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评分),该量表可有指导镇静,避免过度镇静,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患者耐受时,保持RASS评分在0~2分,否则维持在-3~-4分,CPOT评分维持在0~1分。Q6h进行唤醒工作,调整药物使RASS、cpot评分评分维持0分,保持唤醒半小时,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也可预防ICU获得性肌无力。

2.3.4并发症的预防

(1)血栓形成与出血:ECMO辅助期间,血液处于一种持续高凝状态,血栓发生高达20%[16]。抗凝措施不到位、低血压、低体温、撤机时低流量等都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Q4h监测末梢血运及腿围变化,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同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20例应用ECMO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