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由于含一些具有防癌、延寿作用的物质,营养价值远高于常见水果,是“天然圣果”。桑葚既可入食,又可入药。对于肾虚患者,刘老喜用桑葚,认为其补肾效果明显,对于贫血、失眠、白发、骨质疏松属于肾虚证,我们在临床中也常加桑葚。
早在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的御用补品。在生殖系统方面,很多人存在着潜在的不孕不育体质,其中50%的情况归咎于男性精液质量下降。桑葚可以帮助改善这种“生殖亚健康”,古代很多治疗死精症的方剂中都含有桑葚。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有一段关于采桑女的记载:“秦氏有好女,白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首诗意思是说:“耕田锄地的农夫、过路的行人、风流的少年,都被采桑女罗敷的美貌吸引住了,以致忘了干活,忘了赶路。”后来人们认为,罗敷并非天生丽质,而是因为常吃桑葚。
桑葚食疗
1.桑葚饮
鲜桑葚40克,冰糖20克。鲜桑葚加水2碗煎至1碗,用冰糖调味服用。此方可补肝益肾、养阴润燥,尤其适合神经衰弱、失眠、习惯性便秘者及肠燥便秘的老年人食用。
桑葚15克,生地、元参、麦冬各20克,冰糖适量,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冰糖适量饮服,每日1剂。可养阴增液,适用于津伤口渴,肺燥阴虚口渴。
2.桑葚粥
桑甚30克(鲜桑葚用60克),糯米60克。将桑甚洗净后与糯米同煮,熟后加冰糖,每日分两次服完。
桑甚30克(鲜桑葚用60克),大米克,白砂糖适量。将桑葚择净,用清水浸泡片刻,而后同大米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砂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适用于肝亏肾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耳鸣腰酸、须发早白。
3.桑葚芝麻糊
桑葚、黑芝麻各60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芝麻、桑葚、大米分别洗净后,同放入罐中捣烂备用、炒锅中放清水3碗煮沸后加入白糖,待糖溶化,水再沸后,徐徐加入捣烂的3味,煮成糊状服食,每日1剂。可滋阴清热,降低血脂,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大便秘结等。
4.桑椹膏
桑葚蜂蜜膏:桑葚、蜂蜜各适量,将桑葚水煎取汁,共煎3次,3液合并,文火熬膏,加入等量蜂蜜拌匀饮服,每次10-15克,每日2-3次。可滋阴补血,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头目晕眩、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等。
桑葚杞枣膏:桑葚、枸杞子、红枣各克,加水煎成膏,再加白糖克搅拌溶化而成。每日服10-15克,温水冲服,连续服完。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腿软。
桑葚芝麻膏:桑甚30克,黑芝麻60克,糯米粉克,粳米粉克,白糖克。黑芝麻放入锅内,用文火炒香,备用。桑葚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分钟,去渣,将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放入盆内,加桑葚汁,再视情况加清水适量,揉成面团,做成糕。在每块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笼蒸15-20分钟即成。每日1次,随量作早餐食用。具有健脾胃、补肝肾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体虚、肠燥、大便干结、脾胃虚弱等症。
5.桑葚酒
鲜桑葚克,米酒0毫升。将桑葚在米酒中浸泡1个月后饮服,每日饮2次,每次10毫升,至饮完为止。本品可辅治慢性贫血、风湿关节痛,且有改善性功能、延缓衰老、养颜等保健功能。
桑葚克,*酒克,将桑葚置*酒中密封浸泡1周后按量服用。可养阴利水,适用于阴虚水肿、小便不利、关节作痛、口渴、发白等。
桑葚糯米酒:桑葚0克,绞汁,与糯米饭(糯米0克煮成)拌匀,再下酒曲适量装罐,外用棉花和稻草保温,7天左右即可取酒服用。每次4汤匙,用开水冲服。具有补肝肾、明耳目、抗衰老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之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等衰老症状。
6.体虚辅助食疗
桑葚0克,胎盘粉12克,三七粉3克,蜂蜜克,将桑葚水煎两次,两液合并,文火熬至浓稠时,加蜂蜜拌匀,候冷,调入胎盘粉,三七粉备用,每次2-3汤匙,每日2次。可补益正气,祛癖散结,适用于白血病的辅助食疗。
桑葚药用
桑葚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常配伍决明子、旱莲草、女贞子、何首乌。
桑葚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润肠通便等作用,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及解除燥热,常配伍何首乌、火麻仁、黑芝麻、肉从蓉。
桑葚可以促进血红细胞的生长,防止白细胞减少,并对贫血、神经衰弱等具有辅助疗效,常配伍沙参、麦冬、天花粉、杜仲。
桑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对脾脏有增重作用,常配伍茯苓、丹参、熟地*、益母草、枸杞子。
桑葚配伍制何首乌,以增强滋补阴血、固肾乌发的作用,治疗因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耳鸣、目暗昏花、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桑葚配伍肉从蓉,以增强滋阴益精、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大肠津亏引起的大便秘结。
自汗盗汗:桑葚、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
贫血:桑葚60克,龙眼肉30克,加水共煮后,稍凉加入蜂蜜适量。
久咳:白桑葚熬膏,每次服2汤匙,早晚各服1次,开水冲服。
消化不良腹胀:桑葚10克,白术6克,水煎服。
头目眩晕:桑葚、枸杞子、红枣等量,水煎服。
使用注意:桑葚性寒,不宜大量食用。小儿和体质偏于虚寒的人群一定要慎用。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养生理论中有一句经典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贴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亢盛,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运用一些温阳开散的药物,温养人体的阳气,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寒性及阳虚的宿疾得以恢复的方法。既然是针对寒性及阳虚的疾患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适合贴三伏贴的人群了:一是有寒凝及阳虚引起的疾患,简单判断就是遇寒加重的疾病的患者;二是平素贪凉,虽未达到疾病的程度,却有阳气不足的问题的朋友。具体来说,以下的患者可以进行三伏贴的治疗:一是经中医辨证,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哮喘等多种肺系疾病。这也是现在社会上宣传的三伏贴的主要治疗对象。二是经中医辨证,属于风寒湿邪引起的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遇寒加重的颈肩腰腿痛,老寒腿;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寒凝引起的痛经等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三是经中医辨证,属于阳气虚的平素喜食寒凉,过度吹空调,工作生活环境阴寒,手足不温等的朋友。明确了可以贴三伏贴的人群,我们也要说说什么人不适合用三伏贴。以下的患者,因为本身火热正盛,或是气血瘀阻不宜过补,体质敏感等因素,不适合贴三伏贴: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2.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3.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4.妊娠期妇女;5.糖尿病患者;6.肿瘤患者等。这里还有一些贴三伏贴需要了解的事情: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因为体质不同,有个别人贴伏后出现皮肤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4.贴伏本身是温养阳气,因此贴伏期间,忌烟、酒、饮食油腻、辛辣之品,以避免阳气过剩壅滞而导致上火,同时应忌饮食生冷、过吹空调等,以免损伤阳气,使得治疗效果削弱或是丧失。年“冬病夏治”三伏贴敷时间: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结束,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初伏:公历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中伏:公历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末伏:公历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翟志光皮肤科团队专家简介
翟志光中医博士,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翟志光,字守拙,男,山西阳泉人,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幼承家学,师承郝印卿教授学习伤寒论和中医经典,师承闫润红教授学习中医皮肤科,侍诊刘洋教授并跟随贾海骅教授研习中医。临证注重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通过长期实践,治疗皮肤病擅长从“燥湿相兼”论治,男科病“从络论治”,重症肌无力“从肝论治”,提高了临床疗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治病的作用,主张医养结合,提倡“中医太极真气运行一体养生”。社会职务: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干支象数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专科专病诊疗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新型冠状病*肺炎防治中医专家组成员。擅长治疗:皮肤病,男科病,重症肌无力,内科杂病。长期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行医,疗效较佳,深受广大患者信赖。出诊时间:周六下午:北京孔医堂望京馆(地铁望京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