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X8
CD
P40
CD5
相关淋巴细胞中的TdT1阴性。
诊断:胸腺癌。
1/这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除了年龄较大(平均50岁)和对男性有轻微偏好外,没有真正的联系。2/没有已知的与重症肌无力的关联。3/这些肿瘤往往会失去不成熟的淋巴细胞群(即“培育”不成熟T细胞的能力)。4/胸腺癌也表达CD5和CD,这在胸腺瘤中很少见(注意CD可以染色其他肿瘤,包括生殖细胞瘤)。5/这种肿瘤有几种组织学类型。其中包括: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基底细胞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肉瘤样癌/癌肉瘤,透明细胞癌(当然可以有EWSR1融合!)。6/最常见的类型是鳞状细胞癌。7/胸腺原发性MEC罕见,但常伴有MAML2重排。(?可能来自胸腺囊肿壁?)。8/这有助于将其与腺鳞状细胞癌分开(主要是鉴别诊断,也很少见),但需要将病史与转移性疾病分开。
-另一例良性盆腔清洗液,良性间皮呈典型的“珍珠串”状。
-40多岁的男性右上叶有两个独立的病灶,偶然发现可与微小PTC、微小髓样癌、鳞状细胞化生、转移性鳞状细胞癌、胸腺残余相混淆。
实性细胞巢SCN(后鳃体的残余)。实性和囊性不规则巢。淡椭圆形/梭形细胞。p63阳性(上图),TTF-1和BRAF阴性。描述了四种类型。SCN大体呈实性和(或)微囊模式,还有一些与甲状腺滤泡混合。组织学上,主要由伸长细胞与多边形被称为主细胞的细胞组成,后者核位于中央,核仁清楚,但细胞轮廓不规则,偶见核沟,类似鳞状细胞,但缺乏角化及细胞间桥。一些可见散在的滤泡旁C细胞。镜下SCNs分为四种类型:1型由花蕾状小的伸长型细胞构成,核椭圆形或梭形,偶见核沟;2型具有表皮样特征,可见含有丰富胞质的大多边形细胞;3型伴囊性结构,由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SCNs细胞构成;4型由甲状腺滤泡上皮及SCNs主细胞混合而成,核呈椭圆形/梭形,核沟罕见。其中典型的1型通常伴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背景,最易误诊为微小乳头状癌。一般传统HE染色即可区分,但SCNs的形态异质性及残存的后腮体增生可与其他诊断实体混淆。TTF-1(SPT24)、p63和p40均呈弥散强阳性,而PAX8和降钙素均呈阴性。41例(73.2%)SCNs表达GATA3,36例(64.3%)表达CEA,另18例(32.1%)SCN中HBME-1呈现反应性。研究发现可通过GATA3和TTF-1(SPT24)阳性及PAX8阴性,来扩大SCN的免疫组化相关性,但SCNs中CEA的表达和HBME-1呈阳性同时暴露出这些选择性生物标志物在C细胞增生和乳头状微小癌鉴别中的局限性。作者认为TTF-1(SPT24)单独阳性不应用于确认甲状腺滤泡上皮来源,但联合使用PAX8、p63或p40,可以精准鉴别SCNs。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CD35免疫组化突出显示。
病理学特征镜下观察病理学特征如下:(1)瘤细胞呈席纹状、束状、片状、“洋葱皮”样排列,甚至弥漫分布于炎症细胞背景中。(2)细胞质轻至中度嗜酸性,细胞核多为卵圆形或梭形,偶见核沟、多为单核,可见双核,甚至“合体样”或多核瘤巨细胞及镜影样细胞。核膜清楚,染色质稀疏,部分呈空泡状,核仁小而清晰。(3)细胞异型性不一,核分裂相0-40/10HPF。(4)炎症细胞可围绕血管呈套袖样结构。(5)发生于淋巴结者其结构大部分或全部破坏,部分边缘窦存在。发生于肝脾的炎性假瘤样FDCS细胞呈短梭形,炎细胞丰富,瘤细胞较少。
病因与分子机制其病因和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10%-20%的患者与先前或并发的Castleman病相关,主要是透明血管变异型;Cheuk等首次将炎性假瘤样FDC肉瘤描述为一种EBV相关的FDC分化肿瘤;少数FDCS患者伴有副肿瘤性天疱疮和重症肌无力,且可以预测诊断并对预后不利;极少数患者与精神分裂症相关。D2-40对诊断FD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特异性。
-大体/微观。粘膜下脂肪瘤。
-惊人的五彩缤纷的“水晶世界”的尿细胞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