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s,DM)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弥漫性骨骼肌炎症性疾病,发病与细胞和体液免疫异常有关。主要病理特征是骨骼肌变性、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对称性四肢近端为主的肌肉无力伴压痛,血清肌酶增高,血沉增快,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等特点。PM病变仅限于骨骼肌,DM则同时累及骨骼肌和皮肤。
病因及发病机制
PM和DM的发生可能与病*感染有关,多数忠者病前有流感病*A和B..HIV、ECHO、柯萨奇病*感染史。遗传因素可能也增加PM和DM的易患性,约半数PM患者与HLA-DR3相关,而HLA-DR5几乎见于所有的PM患者,多发性肌炎家族也有报道,说明遗传因素参与了发病。
发病机制与免疫失调有关。部分PM和DM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Jo-1抗体SRP抗体、Mi-抗体抗核抗体等多种抗体,肌肉病理发现肌组织内有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肌肉抗原敏感,并对培养的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作用,这些均说明本病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PM的发病主要与细胞*性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T淋巴细胞可直接导致肌纤维的破坏,而细胞间黏附分子、白细胞介素-1α与炎性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DM的发病则主要与体液免疫异常有关,肌组织内微血管直接受累,其上可见IgMIgG和C3、C5b-9膜攻击复合物形成。推测DM可能是一种补体介导的微血管病,肌纤维的损害是继发改变。目前尚不清楚可直接诱发PM和DM的自身免疫异常因素,推测某种病原体感染改变了肌纤维或内皮细胞的抗原性,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或病*感染后启动了机体对某些病*肽段的免疫应答,而这些肽段与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的肽段结构相似,通过交叉免疫启动了自身免疫反应进而攻击自身的肌细胞。
病理
主要为骨骼肌的炎性改变,肌纤维变性、坏死、萎缩、再生和炎症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症细胞可以星灶状分布或散在(图19-1),PM中炎细胞主要是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少量B淋巴细胞,多分布于肌内膜,也可位于肌束膜和血管周围,可见活化的炎症细胞侵入非坏死肌纤维。
病程长者可见肌束膜及肌内膜结缔组织增生。DM特异的肌肉病理改变是束周肌纤维萎缩、微血管病变和炎症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CD4*T淋巴细胞和B细胞,主要聚集于肌束膜和血管周围,肌束膜内血管可见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血管壁可见lgG、IgM、C3等沉积。电镜下淋巴细胞浸入肌纤维的肌膜下,肌丝断裂,空泡样变,Z线消失,肌细胞再生,毛细血管可见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增厚,并出现微管包涵体,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临床表现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年龄不限,但儿童和成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病情逐渐加重,几周或几月达高峰。病前可有低热或感冒史。发病率约为(~5)/10万。
1.肌肉无力首发症状通常为四肢近端无力,常从盆带肌开始逐渐累及肩带肌肉,表现为上楼、起蹲困难,双臂不能高举、梳头困难等;颈肌无力出现竖颈困难;咽喉肌无力表现为构音、吞咽困难;呼吸肌受累则出现胸闷、气短。常伴有关节、肌肉痛。眼外肌一般不受累。肌无力可持续数年。查体可见四肢近端肌肉无力、压痛,晚期有肌萎缩和关节挛缩。
.皮肤损害DM患者可见皮肤损害,皮疹多先于或与肌肉无力同时出现,少数患者皮疹在肌无力之后,发生。典型的皮疹为眶周和上下眼睑水肿性淡紫色斑和Gottron征,后者指四肢关节伸面的水肿性红斑,其他皮肤损害还包括光敏性皮疹、面部蝶形红斑等。
3.其他表现消化道受累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心脏受累出现晕厥、心律失常、心衰。肾脏受累出现蛋白尿和红细胞。少数病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等。还有少数病例可能伴发恶性肿瘤,如乳腺肿瘤、肺癌、卵巢癌和胃癌等。
辅助检查
1.血生化检测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CK明显增高,可达正常的10倍以上。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antibodies,MSAs)Jo-1、PL-7等升高。1/3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及抗肌球蛋白的抗体增高。
.尿检测4小时尿肌酸增高,这是肌炎活动期的一个指标。部分患者可有肌红蛋白尿。
3.肌电图可见自发性纤颤电位、正向尖波和多相波增多,呈肌源性损害表现。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肌活检肌活检见前面病理所述。
5.心电图5%~75%的患者有心电图异常,QT延长,ST段下降。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表现为:①急性或亚急性四肢近端及骨盆带肌无力伴压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血清CK明显增高;③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④活检见典型肌炎病理表现;⑤伴有典型皮肤损害。
具有前4条者诊断为PM,前4条标准具有3条以上并且同时具有第5条者为DM。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支持诊断。40岁以上患者应除外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1.包涵体肌炎因有肌肉炎性损害、吞咽困难需与多发性肌炎鉴别。但包涵体肌炎的肌无力呈非对称性,远端肌群受累常见,如屈腕屈指无力与足下垂,肌痛和肌肉压痛非常少见。血清CK正常或轻度升高、肌肉病理发现嗜酸性包涵体和激素治疗无效可与与发性肌炎鉴别。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因有四肢近端和骨盆、肩胛带无力和菱缩,肌酶增高而需与多发性肌炎鉴别。但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常有家族史,无肌痛,病程更缦慢,肌肉病理表现以肌纤维变性、坏死、萎缩和脂肪组织替代为主而无明显炎症性细胞浸润,可资鉴别。
3.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晚期卧床不起,构音吞咽困难要与本病鉴别。可根据前者病情无明显波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不敏感、血清酶活性增高而排除重症肌无力。
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体疗以保持肌肉功能和避免挛缩,注意防止肺炎等并发症。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多发性肌炎的首选药物。常用方法为:泼尼松1-1.5mg/(kg.d),最大剂量10mg/d。一般在4~6周之后临床症状改善,CK下降接近正常逐渐慢慢减量,一般每周减5mg,至30mg/d时改为每4-8周减.5~5mg,最后达到维持量10~0mg/d,维持1~年。应特别注意激素量不足时肌炎症状不易控制,减量太快则症状易波动。急性或重症患者可首选大剂量甲泼尼龙mg静滴,1次/日,连用3~5天,然后逐步减量长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应预防其不良反应,给予低糖、低盐和高蛋白饮食,用抗酸剂保护胃黏膜,注意补充钾和维生素D,对结核病患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当激素治疗不满意时加用。首选甲氨蝶呤,其次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A,用药期间注意白细胞减少和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
3.免疫球蛋白急性期与其他治疗联合使用,效果较好。免疫球蛋白1g/(kg.d),静滴连续天;或0.4/(kg.d)静脉滴注,每月连续5天,4个月为一疗程,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晕,但能自行缓解。
4.支持治疗给予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和理疗,重症者应预防关节挛缩及失用性肌萎缩。
预后
儿童预后较好。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半数可基本痊愈。伴肿瘤的老年患者,尤其是有明显的肺、心、胃肠受累者预后差。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