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7种免疫抑制药物治疗重症肌无力该怎么用
TUhjnbcbe - 2021/3/31 10:00:00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高中生物判断题锦集

细胞结构

(×).DNA含有氢键、RNA不含氢键;DNA一条链中相邻的A和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

(×)2.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3.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4.RNA中不含氢健。

(×)5.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6.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7.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8.布鲁氏杆菌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基因重组。

(√)9.常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的各种组成成分分离开、也可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0.大肠杆菌细胞中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为: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不同。

(×)2.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3.斐林试剂要在使用时现配,并需要加热;双缩脲试剂则需先加A再加B;为充分利用材料,可将斐林试剂甲和乙液稀释后,分别充当双缩脲试剂的A和B液。

(×)4.甘蔗含糖丰富,且近于无色,是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5.各种正常细胞都有核糖体。

(√)6.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7.构成细胞膜的主要分子是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

(×)8.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为淀粉、糖原、蔗糖。

(×)9.光合作用只能在叶绿体中进行。

(×)20.含有两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二肽。

(√)2.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它具有选择性。

(√)22.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与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23.红糖、白糖、冰糖等主要成分都是蔗糖。

(√)24.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25.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26.将紫色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放在0%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略低于0%的蔗糖溶液。

(√)27.可根据核酸所含有碱基种类来判断核酸的种类。

(×)28.可用同位素示踪法追踪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的变化。

(√)29.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DNA分子呈环状,无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0.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3.内质网与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的合成有关。

(×)3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的种类和含量上都相同。

(×)33.生物膜系统指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

(√)34.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主要由R基造成。

(×)35.所有化合物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36.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与免疫调节。

(×)37.微量元素因含量少,所以对生命活动影响不大。

(×)38.无线粒体的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39.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其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也可进入细胞。

(√)40.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免疫、信息传递、血型决定等相关。

(×)4.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及生物界的统一性。

(×)42.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均由细胞组成。

(×)43.细胞中包含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在内的有机物都含有能量,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4.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45.细胞中的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46.细胞中的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47.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

(×)48.下表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49.纤维素和尿素、脂肪酸和磷脂、三磷酸腺苷和核糖核酸、胆固醇和血红蛋白四组的元素组成均相同。

(×)50.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的有氧呼吸就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5.硝化细菌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52.小麦种子匀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能呈现出紫色。

(×)53.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膜。

(√)54.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是因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核和具膜性细胞器。

(√)55.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56.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57.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都是染色体、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

(×)58.原核细胞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相关。

(√)59.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也能有氧呼吸;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一定进行的是无氧呼吸。

(×)60.在电子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是叶绿体。

(×)6.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所选用的材料只能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能是植物细胞。

(×)6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需要先用吡罗红再用甲基绿染色剂。

(√)63.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64.真核细胞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65.只有DNA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66.脂肪的唯一作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67.植物和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同。

(√)68.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但不一定含有大液泡和叶绿体。

(√)69.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70.中心体结构可用于区分动植物细胞。

(√)7.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7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73.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边界是细胞壁。

细胞代谢

(√)74.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水解。

(×)75.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其中A的含义是指腺嘌呤,P代表磷酸基团。

(√)76.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77.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78.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79.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80.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8.CO2浓度不变、由光照到黑暗C3含量下降,C5、[H]、ATP和有机物量上升。

(√)82.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C5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

(×)83.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84.暗反应中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

(×)85.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86.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时不耗能。

(×)87.氮气环境中植物幼根细胞吸收离子不消耗ATP。

(×)88.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

(√)89.低倍镜下就可以看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90.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9.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92.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93.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94.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95.各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都是线粒体。

(√)96.根尖分生区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97.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色的时间长短,可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多少。

(√)98.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吸收。

(√)99.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

(×)00.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暗反应必须无光才能进行。

(√)0.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02.光合作用中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03.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04.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甚至使酶永久失活。

(√)05.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06.黑暗处理后的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07.呼吸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外膜上。

(√)08.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09.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比脂肪细胞含量多,是因为肌肉收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0.净光合作用速率(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总光合作用速率(O2产生量或CO2固定量)-细胞呼吸速率(O2消耗量或CO2释放量)。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2.马铃薯储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

(×)3.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4.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5.酶制剂适于低温下保存,是因为低温时酶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6.某一光照强度下,检测到新鲜叶片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则可判断出此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7.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的ADP转化为ATP的过程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8.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率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9.人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20.人体剧烈运动时,CO2/O2>,即CO2既可在线粒体中又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2.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22.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比安静时多。

(√)23.乳酸菌细胞内,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

(√)24.若Na+在细胞内浓度为8.0mmol·l-,在细胞外浓度为45.0mmol·l-,则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

(√)25.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6.生物体内只有ATP能够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7.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色叶片均含有类胡萝卜素。

(√)28.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29.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对离子的吸收。

(√)30.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也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

(×)3.提取的光合色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反应。

(×)32.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33.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34.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可以利用NH3氧化成NO3-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糖。所以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35.无氧呼吸不需要氧参与,因而其底物的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36.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细胞有:乳酸菌、人骨骼肌细胞、酵母菌、玉米胚、胡萝卜、马铃薯、水稻根部细胞。

(×)37.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38.细胞代谢过程中,催化反应的酶的活性可受终产物的反馈调节,进而调节代谢速率。

(√)39.细胞呼吸的产物中如果没有H2O的产生,就一定是无氧呼吸。

(×)40.细胞内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反应,只发生在细胞有氧时。

(√)4.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42.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43.叶绿体和线粒体增大内膜的方式相同,且都具有流动性。

(√)44.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色素就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45.叶绿体中合成的ATP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46.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47.萤火虫尾部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

(×)48.影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因素相同。

(╳)49.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H2O,产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50.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大部分储存在ATP中,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能产生大量ATP。

(×)5.有氧气存在时,组织细胞把吸收的葡萄糖运进线粒体彻底氧化,产生CO2和H2O,并释放能量。

(×)52.在细胞生命活动中,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53.在叶肉细胞中,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

(×)54.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55.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56.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相当于半透膜。

(×)57.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58.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单向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59.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细胞的生命历程

(×)60.癌变只是因为人体细胞的原癌基因发生突变。

(√)6.不同分化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

(×)62.成熟的红细胞中有血红蛋白基因,皮肤细胞中无血红蛋白基因。

(×)63.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不受基因的调控。

(×)64.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的DNA与染色体数量比均为2﹕。

(×)65.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都能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离。

(×)66.动物细胞分裂时,中心体在分裂前期倍增移向细胞两极。

(×)67.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68.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

(×)69.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过程中,既有细胞的衰老死亡,也有大量新细胞经分裂产生并发生细胞分化,所以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无直接关系。

(√)70.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

(√)7.繁殖无*苗、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植物体细胞杂交都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72.放疗、化疗方法通过抑制癌细胞DNA复制和诱导癌细胞突变成正常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73.个体发育过程不会发生细胞的衰老、凋亡和死亡。

(×)74.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连续变化”是观察的主要内容。

(×)75.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片前要通过漂洗洗去碱性染料,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76.果蝇的精细胞一定存在Y染色体。

(×)77.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其产生原癌基因。

(√)78.基因突变可能使细胞癌变,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79.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80.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放在只含3P的原料中进行减数分裂。则该细胞所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3P和32P标记的精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0%、50%。

(×)8.精细胞、植物愈伤组织细胞、干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但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不相同。

(√)82.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83.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一定分化,且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越低。

(√)84.利用番茄和马铃薯的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的叶肉细胞具有全能性。

(×)85.利用猪的胚胎干细胞诱导形成了血管,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86.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87.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有血红蛋白基因,皮肤细胞中无血红蛋白基因。

(╳)88.人的卵细胞内有23条染色体,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生成的四分体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依次是23,46,0。

(√)89.人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90.若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量比为2﹕,该细胞可能是成熟生殖细胞。

(×)9.若要观察细胞内的四分体,可选用马蛔虫的受精卵。

(×)92.受精卵中的所有基因均能表达,因此受精卵具有全能性。

(√)93.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94.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95.体内正常细胞的寿命受分裂次数的限制,细胞增殖受环境影响。

(√)96.同一个体中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相同。

(×)97.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中的mRNA不存在明显区别。

(√)98.蛙的红细胞的分裂过程中能看到完整细胞核。

(×)99.细胞癌变,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细胞膜蛋白都减少,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细胞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异常现象,通常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受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

(×)20.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既能分化,也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是同步的。

(×).细胞的衰老受基因的控制,细胞凋亡则不受基因的控制。

(√).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过程,是多细胞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现象。

(×).细胞凋亡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

(×).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有变化。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共同特征是细胞代谢速率减慢。

(×)20.细胞分化的原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受精卵的全能性高于体细胞。

(√)2.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细胞形态结构不同。

(×)22.细胞分化会使细胞全能性丧失。

(×)23.细胞分化使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导致细胞形态结构不同。

(×)24.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与分化无关。

(√)25.细胞分化是细胞趋向于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26.细胞分化是细胞在遗传物质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7.细胞分化是永久性的变化,一般不可逆转。

(√)28.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29.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全过程中都发生转录,仅间期进行DNA复制。

(√).细胞全能性的表现必须要通过细胞分化才能实现。

(×)22.细胞生长(即细胞体积增大),核质比增加,核的控制能力增强。

(√).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大,与外界交换物质效率越高。

(√).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正在正常分裂的人类细胞,发现该细胞不均等缢裂,且染色体已经分成了两组。则每组染色体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处于有丝分裂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由胚胎干细胞发育成心脏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增加;复制出的2个DNA分子在后期彼此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有丝分裂中期不可能看到核仁核膜。

(√).原癌基因是机体内的正常基因;细胞凋亡涉及凋亡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23.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而抑癌基因存在与所有细胞中。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癌细胞DNA量始终保持不变。

(×).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

(×).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都会出现赤道板,但只有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才会出现细胞板。

(×).在无丝分裂的过程中,没有DNA的复制。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结构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围绕均等分配遗传物质。

(×).造血干细胞和记忆B细胞是没有分化的细胞。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24.正常的人体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性果蝇精巢中初级精母细胞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中,看到的是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连续变化。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中,漂洗的作用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且均需要解旋酶。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细胞不一定能发生DNA复制的过程。

(×).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都相同。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2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前必须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实验细菌大量裂解会使实验失败。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5S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是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是n/2。

(×).一条DNA与RNA的杂交分子,其DNA单链含ATGC4种碱基,则该杂交分子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在非人为控制条件下,该杂交分子一定是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

遗传的基本规律

(×).等位基因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作用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具有相同的细胞学基础。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可以通过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得以证明。

(√).交叉遗传通常会出现隔代遗传。

(×)26.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两个突变型个体,如果杂交子代全部为野生型,则说明这两种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两个突变型个体,如果杂交子代中有突变型个体,不能说明这两个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

(√).如果出现交叉遗传现象,通常是伴性遗传。

(√).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由基因传递的遗传信息决定的。

(×).所有真核生物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所以均遵循基因的遗传规律。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且位于同源染色体,这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会出现和性别相关的性状。

(×).稳定遗传的个体都是纯合子。

(√).细胞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非等位基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7.一个双杂合的个体,如果正常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且不均等,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连锁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一个双杂合的精原细胞,如果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则说明一定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一个双杂合个体,如果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遗传规律包括基因在世代之间传递的规律和基因表达的规律。

(×).杂合子中隐性基因不会表达。

(×).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就一定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是随机的,所以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正反交结果不同,可能是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或者是其他环境因素导致的。

(√).直接证明分离定律的方法是花粉鉴定法。

(√).自交和回交都可以使基因纯合化。

变异育种与进化

(×)28.除病*以外的所有生命体的遗传现象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单倍体育种离不开组织培养技术,多倍体育种可以不需要组织培养技术。

(×).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高,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低。

(×).对于XY型的性别决定的生物而言,雄性都是杂合子,雌性都是纯合子。

(×).番茄的果皮颜色红色对*色为显性,杂交实验结果是当红色♀×*色♂时,果皮为红色,*色,此遗传现象最有可能为细胞质遗传。

(×).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决定细胞生物性状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而根本原因是DNA上的遗传信息。

(×).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称为三倍体。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纯合子。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成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后,一定会得到纯合子。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实质都是染色体上的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

(×)29.人类的所有遗传病都可用孟德尔定律进行遗传病分析。

(√).如果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患病的女孩,则该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隐性纯合子致死,则Aa连续自交n次,每代中的杂合子占(2/3)n次。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但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而非基因型。

(×).生物体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一定能够遗传给后代。

(√).同源多倍体生物的可育性一定比二倍体生物低。多倍体中偶数倍体(如四倍体)可以发生联会现象,但是要比普通的二倍体生物结实率低。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三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用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aabbCC的个体占/8。

(×).一个家族仅一个人出现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豌豆,属于基因重组。

(√)30.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量变异。

(×).在一个成年人的神经细胞中,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的复制过程。

(×).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均为紫花,F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两个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一定都是白花的。

(×).自然界中发生的自发突变的突变率非常低,诱发突变的突变率则很高。

(×).自然情况下,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必修三稳态与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内环境稳态

(√).CO2、尿素、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随即发生的变化是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30.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恒定状态。

(√)3.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3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3.人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在炎热环境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4.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得养料和氧,并将废物排入水中。

(√)35.输入实验兔静脉中的生理盐水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36.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渗透压。

(√)37.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调节产热和散热达到新的平衡→体温稳定。

(√)38.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9.细胞的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均不发生于内环境中。

(×).细胞外液的含量远多于细胞内液。

(√)3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中差异最明显的是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神经调节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

(√).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脊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它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

(√).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3.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出神经元受损,则其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他将没有感觉也无法做出反应。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神经递质释放过程都是胞吐作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后膜的细胞兴奋。

(×).神经递质都储存在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里,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

(×).神经―肌肉接头处进行的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换。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发结构基础。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直接刺激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是反射。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甚至某些免疫器官也能分泌激素。

(×).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离子跨膜运输,兴奋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抑制的生理基础阴离子(Cl-)的内流。

(×)34.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的结构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成分属于内环境。

(√).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实际都是细胞膜的一部分,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或树突末端膨大部分。

(×).突触前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转运进突触后神经元并使之兴奋。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人体会主动饮水。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小脑中有维持机体身体平衡的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运动、感觉等得最高级中枢;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后会发生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纤维的长短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既可由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也可由轴突经胞体传向树突。

(√)35.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也可能会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最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细胞组成。

体液调节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其靶细胞是胰岛A细胞或胰岛B细胞。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细胞外也能发挥作用。

(×).激素间的相互协同,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激素间的相互拮抗,则不利于代谢的正常进行。

(×).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36.激素具有专一性,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靶器官或靶细胞。例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激素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在细胞内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重要功能。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它是由激素经体液传递作用于靶细胞从而改变靶细胞代谢状况的调节。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双重调节。

(√)3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在血糖含量低的情况下,肝糖原和肌糖原都能转化为血糖。

免疫调节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HIV病*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T细胞不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

(√).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病*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

(√).除免疫细胞外,其他细胞也可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38.人体第二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可迅速合成、分泌抗体,发挥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第一次注射鸡霍乱病原菌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经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抗体抵抗病*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免疫系统功能越强,机体稳态越容易维持。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39.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等。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为患者注射肉*杆菌抗*素的目的是中和患者体内的肉*杆菌外*素。

(×).消化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杆菌抗*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再次接种某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40.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蒋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生长素的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有密切关系。

(×)40.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脱落酸与种子休眠有关,打破休眠可用赤霉素处理。

(√)42.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可能引发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改变。

(√)43.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44.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45.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46.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47.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48.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会变短。

(√)49.幼苗的左侧给予光照,结果幼苗向光弯曲,幼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多,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4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5类,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同种植物激素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也有差别。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群体稳态

种群生态学

(×).按照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规律,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标志重捕法可以对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果动物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则不适用于该方法。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可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他在草地中该植物密集处设置了m2的样方若干,计算每个样方中该植物的个体数,再求平均值。

(√).同一物种可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43.同一种群内个体间既不存在地理隔离也不存在生殖隔离。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样方法仅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只适用标志重捕法。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卷叶螟的天敌)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随时间而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若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这样的种群正处在发展阶段。

(×).种群既是物种的繁殖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44.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指数增长其K值较大。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发展趋势。

群落生态学

(√).“大鱼吃小鱼”应属典型的“捕食”关系。

(×).冰川泥上的演替与火灾后草原上演替,其起点是相同的。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将不再进行。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冬虫夏草和地衣,都是互利共生的典型代表。

(√)45.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根据起始条件的不同,将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由火灾后的森林、冰川泥等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提高。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时间漫长,最终将演替为森林群落。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群落的结构不仅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还包括时间结构。

(×).群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被称为群落的丰富度。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生物多样性最低。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46.人类研究能量流动建立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一方面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演替形成森林。

(√).森林群落对太阳光的利用比草原群落、灌丛群落更充分,自然界陆地上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发展到森林群落。

(√).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资源的利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在种植玉米时,因考虑到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所以要注意合理密植。

生态系统生态学

(√).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47.次级消费者特指各种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属于消费者,但是蚯蚓、蜣螂、秃鹫等腐食动物例外,它们属于分解者。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式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CO2及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分解者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分解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但细菌不都是分解者。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48.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遭轻度污染河流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恢复力稳定性。

(√).环境中的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后,往往会沿食物链逐级富集。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49.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循环性、反复利用、永不消失。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人食物有/2来自绿色植物,/4来自小型肉食性动物,/4来自植食性动物,那么该人每增加kg体重,至少消耗绿色植物kg。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可以自给自足。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其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5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中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重复利用。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信息”只能发自生物,并传向生物,无机环境不能向生物传递信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糖类、蛋白质、无机盐、水分等物质在不同生物类群间循环流动。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摄入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00%。

(×).生态系统中自养型生物未必是生产者,异养型生物未必是消费者。

(×).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其中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食物链、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结构中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吃的动物。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共有3个营养级。

(×)50.食物链中营养级的计算总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均为分解者;食物链越长,生态系统越稳定。

(×)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52.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呈现倒置状况,但生物量和能量金字塔决不会倒置。

(×)5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群群落的成为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而有机物回归无机环境可以通过各种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两种途径实现。

(√)5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55.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56.土壤中的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57.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同时又保证持续的捕获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8.稳态的维持、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只能发自生物,并传向生物,而且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59.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部分。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2.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病*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蚯蚓是需氧型生物,属于消费者;菟丝子是异养生物,属于消费者;桑树是自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绿色植物。

(×).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呼吸作用也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所以分解者可有可无。

(×).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在捕食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塔基。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属于生产者,但是莬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例外,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消费者。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乙酸。

(×)53.腐乳和泡菜制作需要的主要菌种都是原核生物。

(√).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则腐乳坯表面会出现黏性物。

(√).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腐乳发酵时,毛霉和根霉互利共生。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家庭制作泡菜,无需刻意灭菌,是因为泡菜汤中的亚硝酸盐杀死了其他杂菌。

(√).将腐乳堆积起来会导致堆内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

(×).进行果醋发酵时,与人工接种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若检测到活菌数量适宜却未产生酒精,应添加新鲜培养基。

(×)54.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若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原因是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利用樱桃番茄进行果酒果醋发酵时,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向腐乳坯表面勤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

(×).亚硝酸盐不会危害健康,而且还有防腐的作用,所以在食品中应多加一些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应等待发酵停止后,用碱性重铬酸钾检测发酵液中酒精的产生。

(×).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

(√).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制作腐乳时,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55.制作果醋时,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

(√).制作果醋时,通氧不足或温度过低会使发酵受影响。

(×).制作果醋时,要适时通过充气口进行充气是为防止发酵时产生的CO2气体过多而引起发酵瓶的爆裂。

(√).制作果酒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落到皿盖上。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观察菌落的特征可以用来进行菌种的鉴定。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的目的是对比观察培养基有没有被微生物利用。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计数时需借助于显微镜。

(×)56.培养微生物时,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接种后置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平板划线法分离不同的微生物时,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用于纯化微生物和微生物计数。

(×).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在固定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

(√).平板划线时,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

(×).平板培养基配制流程为:计算称量→溶化(包括琼脂)→调节pH→倒平板→灭菌→(冷却后)倒置平板;接种后,放在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

(×).透明圈是刚果红和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可根据是否出现透明圈来判断有无纤维素分解菌。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植物组织培养时,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专题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57.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通过组织培养,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新植株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外植体(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

(√).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愈伤组织培养成植株。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

(×).多酶片中的胃蛋白酶位于片剂的核心层。

(×).固定化细胞可以催化各种反应底物的一系列反应,既能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进行酵母细胞计数时,为看清计数板上的网格线,需将视野适当调暗。

(√)58.利用血球计数板可以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酶解法和吸水涨破法常用于制备微生物的胞内酶。

(×).棉织物不能使用添加纤维素酶的洗衣粉进行洗涤。

(√).苹果泥的数量也能够影响果汁的产量。

(×).生产果汁时添加果胶酶的数量越多,果汁产量也越多。

(√).酸碱度和温度是通过影响酶来影响果汁产量的。

(×).透析、电泳和酸解等方法常用于酶的分离与纯化。

专题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DNA粗提取时,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DNA分子经PCR反应循环一次后,新合成的那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应与模板母链相同。

(√).DNA丝状粘稠物不再增加时,NaCl的浓度相当于0.4mol/l。

(√)59.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提取。

(×).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同的电极方向移动。

(√).分离和提取血红蛋白时,如果红色带均匀一致的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只需要加入蒸馏水即可。

(√).若PCR反应中只有一个DNA片段作为模板,30次循环后,产物中大约有个DNA片段。

(×).将DNA丝状物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沸水浴后冷却变蓝。

(×).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时,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时,若实验材料为植物细胞,破碎细胞时要加入一定量的洗涤剂和食盐,加入食盐的目的是分离DNA和蛋白质。

(×).利用二苯胺试剂鉴定细胞提取物,若产生蓝色变化即表明有RNA存在。

(√)60.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

(×).析出DNA粘稠物时,加蒸馏水可同时降低DNA和蛋白质的溶解度,两者均可析出。

(×).用玻璃棒缓慢搅拌滤液会导致DNA获得量减少。

(×).在向溶解DNA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减小杂质的溶解度,加快杂质的析出。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萃取法提取出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原理是石油醚中丙酮使色素溶解,并彼此分离的扩散速度不同。

(√).萃取胡萝卜素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明火加热,采用水浴加热。

(√).胡萝卜是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原料。

(×).胡萝卜素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的物质。

(√).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提取胡萝卜素后,干燥过程中时间不能太长,温度不能太高。

(√)60.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是工业提取β-胡萝卜素的方法之一。

(√)6.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还需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

(×)6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通过氢键将两个黏性末端的碱基连接起来。

(×)63.DNA探针可用于检测苯丙酮尿症和2三体综合征。

(×)64.E.coliDNA连接酶既可连接平末端,又可连接黏性末端。

(×)65.PCR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变性过程破坏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

(×)66.PCR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延伸、复性三步。在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67.PCR技术在第二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

(×)68.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

(√)69.大肠杆菌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与尿嘧啶含量相等。

(×).当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便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了。

(×)62.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并且完全不同于基因工程。

(×).检测到受体细胞含有目的基因就标志着基因工程操作的成功。

(√).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克隆),可以获得多个具有外源基因的后代。

(×).目的基因必须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中才能复制。

(√).人工合成法获得的人胰岛素基因与细胞内该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不相同。

(√).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通常用显微注射法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细胞。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使用。

(×).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依据合成的目的基因与原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

(√).载体的作用是携带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使之稳定存在并表达。

(×)63.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

细胞工程

(×).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茎尖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离体培养时不需要脱分化即可培养成完整的植株。

(×).利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可以诱导两个植物细胞直接融合。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两种二倍体植物的花粉进行细胞杂交,可获得二倍体可育植株。

(√).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培养植物细胞必须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

(√).通过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抗虫水稻经过愈伤组织阶段。

(×).一株月季不同部位的细胞培养获得的植株基因型完全相同。

(×)64.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法获得的植物原生质体失去了全能性。

(×).愈伤组织是再分化后形成的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再生出细胞壁是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标志。

(×).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植物的每个细胞在植物体内和体外都能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都需要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

(×).植物体细胞杂交就是指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原理是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细胞膜的融合。

(×).植物体细胞杂交时原生质体先进行脱分化处理,再诱导融合,得到的杂种细胞需经组织培养才能获得杂种植株。

(×).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都可以培育出新个体,这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65.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植物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可以来自于植物的任何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有特殊基因突变的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呼吸。

(×).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均可获得完整生物体。

(√).培养动物细胞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以获得单个细胞。

(√).“多莉”绵羊的性状与供核绵羊不完全相同。

(√).动物细胞融合不同于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因素是灭活病*。

(√).经细胞核移植培育出的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的遗传性状。

(×)66.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属于有性生殖范畴,不属于克隆。

(×).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克隆动物和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筛选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使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

(√).为了获得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培养。

(√).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融合细胞均能生长,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筛选出单个杂交瘤细胞可分泌多种特异性抗体。

(×).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后大量扩增,不属于克隆范畴。

课本实验

观察实验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而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吡罗红结合。

(×).将洋葱表皮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67.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g/ml和0.3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以减少实验误差。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

(√).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必须保持细胞活性。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68.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细胞核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鉴定提取实验

(√).从新鲜菠菜叶提取叶绿体色素,发现提取液明显偏*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没加入碳酸钙。

(×).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糖原组成单位是葡萄糖,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

(×).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

(×).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重庆,3D)。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69.组织切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显微镜观察有橘*色颗粒说明有脂肪。

(×).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没有还原糖。

探究实验

(×).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番茄幼苗在缺镁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某突变系肥胖小鼠中发现一新的肥胖基因,为确定其遗传方式,需进行杂交实验,实验材料应为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小鼠,杂交方法为正反交。

(×)70.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材料与试剂:前者为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而后者为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为研究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应设置两个对照组。

(×).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预期结果是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通过多组重复实验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

模拟调查实验

(√).漏斗内溶液(S)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浓度大于S2浓度(·江苏,27节选)。

(√).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70.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7.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预期结果是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

(√)72.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

(×)73.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74.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参考答案(章节错误题号)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细胞结构07898779907

细胞代谢78888890990797879

细胞的生命历程77787980888790999799036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66

变异育种与进化8

必修三稳态与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内环境稳态

神经调节4

体液调节64

免疫调节849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群体稳态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67

生态系统生态学79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66

专题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77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

专题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863

细胞工程

课本实验

观察实验7868

鉴定提取实验

探究实验70

模拟调查实验

参考答案(错误题号)

0789877990778888890995

00079787977787980888790999799

068

8

0795

8877887

0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31 10:00:00

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口服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他克莫司(FK-)、吗替麦考酚酯(MMF)、环孢素、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版)》于近期发布,关于上述药物的应用,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目前仍为治疗MG的一线药物,主要为口服醋酸泼尼松以及甲泼尼龙。

醋酸泼尼松按体重0.5~1.0mg/(kg·d)清晨顿服,最大剂量不超过mg/d(糖皮质激素剂量换算关系为:5mg醋酸泼尼松=4mg甲泼尼龙),一般2周内起效,6~8周效果最为显著。75%轻-中度MG对mg泼尼松具有很好反应,以20mg起始,每5~7d递增10mg,至目标剂量。达到治疗目标后,维持6~8周后逐渐减量,每2~4周减5~10mg,至20mg后每4~8周减5mg,酌情隔日口服最低有效剂量,过快减量可致病情复发。为避免口服大剂量激素,治疗初期与其他非激素类口服免疫抑制剂联用,可更快达到治疗目标。

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约40%~50%的患者在服药2~3周内症状一过性加重并有可能诱发肌无力危象,尤其是晚发型、病情严重或球部症状明显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早期更容易出现症状加重,因此,对上述患者应慎用糖皮质激素,可先使用IVIG或PE使病情稳定后再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做好开放气道的准备。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食量增加、体重增加、向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白内障、青光眼、内分泌功能紊乱、精神障碍、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消化道症状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补充钙剂和双磷酸盐类药物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使用抑酸类药物可预防胃肠道并发症。

2.硫唑嘌呤(AZA)

AZA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有助于激素减量以及防止疾病复发,作为全身型MG(GMG)及部分眼肌型MG(OMG)的一线用药。AZA起效较慢,多于服药后3~6个月起效,1~2年后可达全效,可使70%~90%的MG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使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50mg/d,每隔2~4周增加50mg,至有效治疗剂量为止〔儿童按体重1~2mg/(kg·d),成人2~3mg/(kg·d),分2~3次口服〕。如无严重或/和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长期服用。

主要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损害、脱发、流感样症状及消化道症状等,多发生在启动治疗的6周左右。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methyltransferase)表型或基因型检测可预测服用AZA过程中白细胞减少的风险。

长期服用AZA,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服药第1个月,每周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服药后前6个月,应每个月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此后每3个月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若白细胞计数低于4.0×/L,应将AZA减量;若白细胞计数低于3.0×/L或肝功能检测指标为正常值上限的3倍,应立即停药。

3.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适用于不能耐受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或对其疗效差的MG患者,特别是RyR抗体阳性者。他克莫司起效快,一般2周左右起效,疗效呈剂量依赖性。

使用方法:3.0mg/d,分2次空腹口服,或按体重0.05~0.10mg/(kg·d)。建议:可于服药或者调整药物剂量3~4d后筛查血药浓度,理想谷浓度为2~9ng/mL。研究表明,他克莫司谷浓度≥4.8ng/mL,92%的患者可达到微小状态(MMS)或更好状态。

主要副作用包括血糖升高、血镁降低、震颤、肝肾功损害以及罕见的骨髓抑制。

4.吗替麦考酚酯(MMF)

MMF的使用方法:起始剂量0.5~1.0g/d,分2次口服;维持剂量1.0~1.5g/d,症状稳定后每年减量不超过mg/d,突然停药或快速减量可导致病情复发及恶化。MMF不可与AZA同时使用。

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低,泌尿系统感染及病*感染等。

用药后的前6个月,每个月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此后每3个月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MMF具有致畸性,备孕或怀孕妇女禁用。

5.环孢素

环孢素3~6个月起效,用于对激素及AZA疗效差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环孢素早期与激素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肌无力症状,并降低血中AChR抗体滴度,但肾*性较大。

使用方法:按体重2~4mg/(kg·d)口服,使用过程中应监测血浆环孢素药物浓度,推荐血药浓度为~ng/mL,并根据浓度调整环孢素剂量。

主要副作用包括肾功损害、血压升高、震颤、牙龈增生、肌痛和流感样症状等。服药期间至少每个月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1次,严密监测血压。因环孢素肾*性较大以及和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不作为首选推荐。

6.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用于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及伴胸腺瘤的MG。与激素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肌无力症状,并在6~12个月时使激素用量减少。

使用方法:成人静脉滴注~mg/周,或分2次口服,mg/d,直至总量10~20g,个别患者需要服用到30g;儿童按体重3~5mg/(kg·d)分2次口服(不大于mg),好转后减量,2mg/(kg·d)。儿童应慎用。

副作用包括白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腹泻、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致畸以及远期肿瘤风险等。每次使用前均需要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7.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作为三线用药,用于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或伴胸腺瘤的MG。

使用用法:口服,每周10mg起始,逐步加量至20mg/周,如不能耐受口服制剂产生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也可选择肌肉注射制剂,一般肌肉注射可使患者耐受更高的剂量。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异常,可伴发口腔炎、皮疹、肺纤维化、白细胞减低。治疗时需同时添加叶酸1mg/d预防口腔炎,并应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7种免疫抑制药物治疗重症肌无力该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