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化名),26岁,身高cm,孕期体重增长了20kg,试产宫口开全后因难产转剖宫产,胎儿体重3.8kg,产后五月来找我就诊,患者于产后一周下床时突然出现左侧臀部到小腿麻疼,走路时加重,去卫生间需要人搀扶。于是患者去找了中医,中医说是气血两虚引起的,拿了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服用。患者在家调养,症状稍有缓解,能自行去卫生间,但不能抱孩子喂奶,为此终止了母乳喂养。由于疼痛症状一直持续存在,于是患者前往当地诊所进行治疗,但疼痛依旧时轻时重,走路多了一定加重。产后3个月患者跟随爱人和婆婆去广州居住,医院检查磁共振未见异常,无奈只能在家静养。患者听别人说产后骨盆前倾会引起疼痛,刚好患者的好闺蜜大瑶(化名)和辣妈国际幸福学堂的朱院长很熟,于是患者就拜托熟人介绍,给朱院长定了机票飞往广州做深度咨询和私人订制方案,朱院长听完患者主诉的疼痛症状和疼痛部位之后,考虑是梨状肌综合征,医院检查的报告拿来分析一下。
经过科学的评估与诊断检查:步态正常,能自行走路,抱孩子时以及负重疼痛明显加重,体格检查左侧梨状肌周围压疼,疼痛评分7分(满分十分),左腿外展时疼痛加重,耻骨联合和腹直肌未见异常,行妇科检查双合诊式无异常。
处方:朱院长给予患者坐骨神经疼治疗、筋膜激活修复和关节稳定术一次,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3分,治疗3次后,负重、抱孩子时的疼痛消失,治疗结束。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往往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所引起,主要表现为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
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射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严重时臀部呈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的疼痛,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大小便、咳嗽、打喷嚏时因腹压增加而使患侧肢体的窜痛感加重。
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手法治疗以及物理康复治疗,两种方法都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
采用手法治疗时,首先要选准部位。患者可取俯卧位,双下肢后伸,使腰臀部肌肉放松。术者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连线,连线中点直下2cm处即为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之部位,其两侧即为梨状肌。然后再沿肌纤维的方向将其理顺,痛点按压10min,以解痉镇痛,注意把握合适力度,随着痛感缓解而逐渐加重。
腹直肌分离经典病例分享
小静(化名),女性,年龄28岁,初产妇,顺产,身高公分,怀孕前体重56.5公斤,孕期体重增长16.5公斤,新生儿体重克。产后天查体结果为压力性尿失禁、腹直肌分离约5厘米,平时有便秘及痔疮。
病人盆底肌肌力检查一类肌肌力2级二类肌肌力2~3级并伴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为避免加重盆底功能障碍,暂不允许进行腹直肌康复治疗,同时生活中尽量避免做增加腹压的训练及动作(久蹲、久站、卷腹等)。给予生活方式指导,改善便秘问题。
以下案例是腹直肌分离闭合术和肋骨外翻腹部精雕术的案例效果分享!
腹直肌解剖位置及作用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起自于耻骨上缘,止于胸骨剑突及5~7肋软骨前面。
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还可以降肋助呼气。作为人体核心肌群的组成部分,它还有具有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维持腹内压,参与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咳嗽的生理功能。
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在子宫中逐渐长大,腹壁所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大,腹白线被不断拉伸并且变得薄弱,腹白线两侧的腹直肌间距增大,从而产生了腹直肌分离。
另外,除了妊娠和生产的因素外,年龄因素、两次以上的剖宫产、巨大儿、多胞胎、羊水过多、怀孕前体型过于瘦弱、孕期未控制饮食导致体型肥胖和体重增长过快或者饮食过少导致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都是容易导致腹直肌分离的因素。
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在60%~90%之间,剖宫产发生率总体高于顺产。
腹直肌分离后,除了对体型美观有所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1.腰背痛。因在于腹直肌分离后,腹部肌肉变得相对薄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变小,使腰背部肌肉过多代偿,容易出现腰背痛,限制其活动、休息和哺乳,对产妇身心都造成不良影响。
2.脏器移位。腹直肌分离后对腹内脏器的支撑力减弱,严重者会引起内部脏器移位,如胃下垂。
3.人体力线发生改变。从人体整体角度来考虑,腹直肌作为参与维持人体核心稳定性的肌肉,一旦发生分离,意味着维持腹内压的腹壁前部作用减弱,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腹内压导致核心稳定性变差。长此以往,人体姿态必然改变,出现骨盆前倾、下交叉综合征等问题。
腹直肌出现问题自测方式
双腿弯曲仰卧于瑜伽垫上,露出腹部,然后腹部用力屏气并且抬起上身(做仰卧起坐起始动作);一手托在脑后,另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垂直探入腹部(分别探测脐上一指处和脐下一指处);感觉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若感觉不到则将手指向两边挪动,用手指测量两侧肌肉距离。
若腹直肌距离在2指以内含2指,为正常。
2~3指,需改善。此时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负重的练习,会加重分离。
3指以上,需及时就医。3指以上可能会引起疝气。
腹直肌与腹横肌和腹斜肌相连,腹直肌分离的修复更多的应该从两侧腹横肌以及腹内/外斜肌入手调整。腹直肌训练开始前需提前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在盆底肌功能及格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腹直肌修复训练。另外,腹直肌分离患者不可以盲目进行仰卧起坐、卷腹等盲目训练,必须在专业康复人员指导下进行,以免加重病情,弊大于利。
腹直肌改善分离的运动训练
首先进行腹横肌的激活和腹式呼吸训练。试着在呼吸时让腹部起伏,将双手轻轻置于腹部,吸气时感受腹部凸起;然后缓慢呼气,感受腹部凸起落下扁平。
站姿收腹训练。靠墙站立并保持中立位。后脑勺、背部和臀部贴墙,双脚距墙约30公分,吸气准备,呼气时腰椎贴墙,吸气时还原。10~15次为一组,每天做2~3组。(尽可能收复,肚脐向墙靠近)
跪姿收腹。取四点跪位,肩、腕、髋、膝四关节保持垂直,脊柱保持中立位。做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凸起,呼气用力内收),10~15次为一组,每天2~3组。
跪姿伸腿。继续保持四点跪位,吸气准备。呼气时一侧腿慢慢后伸,吸气保持后伸,呼气慢慢收回。4~6次为一组,每侧腿2~3组。
两点支撑训练,保持四点跪位,慢慢伸直一侧上肢并伸展对侧下肢(保持伸直的上肢和下肢与地板平行),动作应缓慢,避免骨盆转动。3~4次为一组,每侧2~3组。
仰卧抬腿。仰卧并且下颌微收,双手扶住一侧小腿前方(尽量向胸口压,另一条腿尽量伸向远方),腰椎压住垫子。吸气准备,呼气时屈曲腿向远处蹬。6~8次为一组,每侧腿2~3组。
平板支撑。俯卧位,双肘在双肩落点下,眼睛看地面,保持颈部自然伸直。肩膀、臀部、膝盖、脚踝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脚尖和脚跟尽量并拢,大腿和小腿内侧夹紧,臀部收紧,腹肌收紧,肩胛骨尽量中立位。
练习情况较好者还可进行平板支撑进阶练习(要点同平板支撑)
腹直肌分离的电生理治疗
通过电刺激使腹部肌肉被动收缩,对腹部肌群进行强化。目前是最省力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根据腹直肌分离情况选择对应的电刺激方案和电极片贴敷位置。一般将电极片分别贴在腹部两侧对应的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腹直肌等位置,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脉宽的仿生电流,进行腹部肌肉电刺激。一般每天进行一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十次为一个疗程。一般一个疗程结束后多数患者会有较明显改善。
手术治疗
切除突出脂肪,然后将分裂的腹直肌重新缝合复位。腹白线缺损较大者还可以用纤维网片面修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