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腕部的掌侧,由坚强的腕横韧带与腕骨(由钩骨、头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等组成)构成骨一纤维性管道,称为腕管。
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又称迟发型正中神经麻痹和腕管狭窄症。多见于30~60岁女性,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5~6倍。双侧发病者约占1/3~1/2,双侧发病者女∶男为9∶1。
女男是因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女性较多从事繁琐、细碎、需要手部频繁劳动的工作,“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感受比较在意,更容易觉察身体的疼痛,对疼痛倾向于“大惊小怪”,而男性恰恰相反。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愈来愈多的人每天长时间接触、使用电脑,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这种病症也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鼠标手”。
不但电脑族易患鼠标手,其它一些频繁使用双手的工作者如音乐家、教师、编辑、记者、建筑设计师、矿工等都可能患此种病。此外,一些怀孕妇女、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失调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综合症。
解剖
腕管为腕掌侧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其桡侧为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状骨,背侧为头状骨、舟状骨、小多角骨及覆盖其上的韧带,掌侧为腕横韧带。
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9条肌腱,1条神经)
1、正中神经的走行:自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后沿肱动脉外侧下行,在肘窝处位于肱二头肌腱膜深面,然后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沿前臂深浅二肌群间下行,至腕部变浅紧贴掌长肌深面,指浅屈肌浅面,通过腕横韧带内入掌。
图示:上肢前面的神经
正中神经的分支:在前臂远端,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发出掌皮支,分布于掌心及鱼际皮肤;入掌后发出鱼际支(返支)和3条指掌侧总神经。
图示:手掌面的神经
2、正中神经的支配:前臂大部屈肌群;手掌:大鱼际的三个鱼际肌-拇对掌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及第1、2蚓状肌。
3、感觉:手掌侧拇、示、中及环指桡侧半,手背侧示、中指远节。
4、运动:鱼际支瘫痪-拇指不能对掌,不能与手掌平面成90度角,不能用拇指指腹接触其他指尖,或出现猿手畸形。
病因及病理
1.病因
任何能使腕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导致本病。多数病人病因不明,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腕部外伤:包括骨折、脱位、扭伤、挫伤等,改变了腕管的形状,减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积。
2.腕管内各肌腱周围发生慢性炎症改变:如非特异性屈肌肌腱滑囊炎、类风湿性肌腱滑膜炎、急性钙化性肌腱炎等,滑膜增生,体积增大。
3.占位性病变:腱鞘囊肿、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多。
4.慢性劳损,如过度掌屈、背伸;或退行性变,腕骨骨质增生等。
5.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多见于妊娠(体液滞留)、哺乳、绝经期妇女,也可见于甲低患者(改变体液平衡)、糖尿病(引起神经变性)。
2.病理
病变初期正中神经水肿、充血,逐渐由于压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经内纤维化,神经轴突压缩和髓磷脂鞘消失,最后神经组织转为纤维组织,其神经内管消失并被胶原组织代替,成为不可逆改变。
临床表现
1、30-60岁的劳动人群。
2、腕部、手掌桡侧、桡侧3或4个手指桡侧麻木、疼痛、蚁走感,症状夜间或清晨明显,可放射到肘、肩部。活动及甩手后减轻。3、上述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以示、中指末节掌面为多。拇外展、屈曲和对掌肌力减弱。压迫腕掌侧、背伸腕关节可加重症状。
4、严重者,可见鱼际肌萎缩、瘫痪。拇指、食指发绀、指尖坏死或萎缩性溃疡,成为不可逆的改变。
5、屈腕试验(Phalen试验)和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均阳性。
屈腕试验(Phalen试验):腕关节极度掌屈,一分钟后,自觉正中神经单一支配区麻木加重者为阳性。可双侧对比。也可在屈腕时,检查者拇指压迫腕部正中神经部位,一分钟后,麻木加重者为阳性。
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用手指轻叩腕部,如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异常感者为阳性。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阳性。3、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阳性。4、腕管封闭后症状明显消退。
5、辅助检查:
X线片--是否有骨性的压迫。
电生理检查--比较敏感、可靠的指标。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有变缓。
(此检查目前在临床上被认为是最准确的诊断方式)
lMRI检查l腕管内压力测定l超声检查--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鉴别诊断
大多数病人不需作检查,仅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则能作出明确诊断;但仍需与颈椎病及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1、颈椎病神经根型:除腕部以远的症状外尚有前臂、上臂的改变,Phalen征阴性。
2、胸廓出口综合征:为臂丛神经压迫,手臂内侧感觉异常,麻木痛。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另外还有锁骨下血管的压迫症状。
治疗
非手术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CTS是有效的,适合于症状轻、病程短、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的患者。
治疗方法包括:
1.外固定:症状明显者,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部于轻度背伸位1-2周。
2.服消炎止痛类药物。
3.腕管封闭:用利多卡因和类固醇制剂作腕管内注射,每周一次,3-4次一疗程
4.中医理疗
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2周无效,急性的CTS,腕管内占位性病变的,症状较重的,应及早行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有时需同时进行正中神经束间松解术。
①常规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优点是松解彻底,适应症广泛,还适应于继发性病例。缺点是创伤大、痛苦多,病人恐惧心理。
常规的手术方法即沿大鱼际皮纹尺侧作弧形切口,向近侧延伸至腕关节掌腕皮纹,切开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该术式已在临床运用多年,疗效肯定。常规做正中神经外膜松解。除非有明显神经受损的证据,否则不宜盲目做正中神经束间松解,以免损伤神经纤维。腕管内注射泼尼松龙,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瘢痕及粘连。
②微型钩刀治疗:微型钩刀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手术时间短、临床症状恢复快等优点。
方法在掌长肌腱尺侧,距腕横纹近侧1cm作1cm长的横切口,分离到深筋膜并切开,插入槽型扩张导管,在槽的导引下插入微型钩刀,从远至近把腕横韧带完全钩割开。
③关节镜治疗——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不仅能用于治疗还能进行诊断等。但只能用于是治疗特发性的病例,而对继发性病例不能选用。
术后石膏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3周,主动屈伸手指,防止肌腱粘连。术后配合应用弥可保等神经营养药物。
护理
非手术治疗护理
1.石膏或夹板固定者,患肢抬高,注意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观察其颜色、温度及手指活动情况。
2.给予腕管封闭治疗前先询问有无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史,配合医生严格无菌操作,注射过程缓慢,随时注意患者情况,如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心悸等不适,一般可迅速自行消失,无需紧张。
3.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减少患者患肢使用。
术后观察与护理:
1.切口血肿形成
手术创伤引起切口渗血、渗液,重新增加腕管内压力而压迫正中神经。
术后密切观察敷料渗血情况,开始每小时1次,连续4次,以后每班观察,渗血增多时及时处理。
观察腕部肿胀、疼痛情况和手指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手掌侧中立位石膏固定,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
2.肌腱粘连:
手术后麻醉清醒立即指导病人活动手指关节,能防止肌键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减轻腕管内压力。
3.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返支和掌皮支易在术中受损。
术后密切观察拇指对掌功能,以了解返支是否受损。
观察手掌皮肤有无麻木,了解掌皮支是否受损。观察疼痛的性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演变,密切注意有无痛性神经瘤的发生。
禁用热水袋,冬天用热水时应用健侧手试温,以免烫伤。
4.功能锻练
康复锻炼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
告知病人神经卡压后引起的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使病人树立长期锻炼的信心。
根据正中神经卡压后引起拇指及大鱼际肌无力的特点,制定训练方案,重点训练拇指屈、内收及对指、对掌等手部的精细动作。
▼
原则:运动强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每次锻炼以患肢承受能力为度,循序渐进。
3d后指导病人肩肘活动1周后鼓励手部正常活动2周后石膏拆除指导病人用力握拳、伸指、用力抓握橡皮球、揉转健身球等。2--3周后进行拇指抗阻力运动训练,促使鱼际肌体积增大,肌力增强,恢复手部的协调动作。手部锻炼方法
手指抓空锻炼
分次合指法
腕关节屈伸法
拇指锻炼法
手腕旋转法
预防
1.尽量避免上肢长时间处于固定、机械而频繁活动的工作状态下,使用鼠标或打字时,每工作一小时就要起身活动活动肢体,做一些握拳、捏指等放松手指的动作。
2.使用电脑时,电脑桌上的键盘和鼠标的高度,最好低于坐着时的肘部高度,这样有利于减少操作电脑时对手腕的腱鞘等部位的损伤。
3.使用鼠标时,手臂不要悬空,以减轻手腕的压力,移动鼠标时不要用腕力而尽量靠臂力做,减少手腕受力。
4.不要过于用力敲打键盘及鼠标的按键,用力轻松适中为好。
5.鼠标最好选用弧度大、接触面宽的,有助力的分散。
6.使用鼠标时配合使用“鼠标腕垫”垫在手腕处。
我院于年1月25日在中国广州举办三维整脊手法及影像诊断研修班!特邀请您参加!
学习内容:
①整脊手法:传授南北正骨手法绝技。快速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胸椎小关节错位,骨盆倾斜,腕踝关节错位等特效矫正手法。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治疗:如眩晕、头疼、血压异常、胸闷气短、胸痛、心律失常、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痛经等病症。
②影像诊断:通过先进直观的影像检查和判读(X线.CT.MR)作为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手法,使得脊柱复位及相应脏器的疾病得以调理或痊愈。
学习费用:元(前十位报名可以申请优惠元学费)
时间:年1月25-26日(24日报到)
小腿疼痛和不适是跑友的常见伤痛问题,小腿的问题可以主要分为两大类: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跟腱病。这次的主角不是跟腱,主角是专业术语称为的“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今天,小慧一起带你完整解读这个伤病从问题到解决。
一、发病原因
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edialtibialstresssyndrome)主要是由于小腿胫骨后组织反复过度牵拉胫骨,局部应力高引起疼痛,这些应力既来源于来源于外力(缓震不足,冲击过大),也来源于肌肉自身作用力。比如跑步时腾空落地时地面的反作用力就是典型的外力,以及肌肉收缩时牵张力共同作用。
当跑步时持续的地面反作用力作用于胫骨时,人体会产生自发反应—通过肌肉收缩来减轻这样的应力。这就如同我们从高处跳下,会通过肌肉收缩这一软着陆方式来缓冲下落造成的冲击,否则硬着陆必然会造成下肢遭受极大地面反作用力。
但是跑步不同于从高处跳下,高处跳下也许会造成比跑步更大的冲击力,但这一动作毕竟是日常生活中很少发生的,跑步就完全不同了,跑步时虽然每一次腾空着地受到的冲击力不如从高处跳下,但是由于跑步持续时间长,这种不大的冲击力经过长时间积累,仍然会产生足够大的破坏力。
为了减轻这样的破坏力,肌肉势必需要更加努力持续地工作才能帮助人体减轻冲击力,这就势必对肌肉提出更高要求(由此跑友也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肌肉力量训练是如此重要),肌肉的疲劳会导致收缩乏力,导致它们抵消应力的能力大大减弱,这就使得骨受到的应力异常增高。
另一方面肌肉的持续工作会使得肌肉倾向于比较紧张,大家搬一次重物后会不会有肌肉发僵发硬的感觉?对了,这就是肌肉疲劳时的感觉,肌肉紧张不仅本身不利于肌肉自身代谢废物的排出,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胫骨应力集中的现象,这是因为小腿足踝的肌肉基本起自胫骨,肌肉紧张牵拉胫骨势必导致对于胫骨更大的应力。
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恶性循环。
二、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症状
表现在小腿前侧或者后内侧中下段(内踝上15公分区域内)较深层的疼痛,运动中疼痛明显,休息减轻或消失,按压痛,也有表现为胫骨周边疼痛。
这一点与跟腱炎引起的疼痛区别明显,跟腱炎疼痛位置更低,即在跟腱末端,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则主要表现为跟腱靠上位置以及小腿前面疼痛。
由于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是由于负荷过载造成(预警),由于过量运动或持续冲击性运动,导致骨上的应力逐步积累,大于骨的承受能力最终甚至会造成疲劳性骨折(以后会说到)。所以,及时地识别某些症状就变得十分重要,其早期典型症是运动中小腿、足部出现隐痛,或者感觉每一次落地产生冲击性疼痛,休息后减轻,隐痛部位如果用手按压会感到到疼痛。若不注意休息和处理,就会不断恶化,症状加剧,甚至引发骨折。
三、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风险因素
经常跑公路(硬地),上下坡,越野(不平整路面)
扁平足/高足弓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胫骨后肌过分紧张(小腿前后肌力不平衡)
足踝过度外旋外翻:研究证实髋外展功能不足导致膝盖内扣和足外翻,也与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相关。可以对自己的下肢形态进行评估,看看自己是不是因为髋关节的问题而导致的小腿疼
新手跑友:过大或突然增加的训练量/强度也容易导致这一问题,所以新手跑友增加跑量时不能心急。
四、康复始于肌肉放松
前面讲了那么多,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肌肉疲劳紧张一方面不利于肌肉自身新陈代谢和修复,一方面加剧了胫骨应力集中异常和集中现象,由此,解决小腿疼痛的第一步是充分放松小腿肌肉。肌肉放松了,不仅有利于肌肉自身修复,也有效降低了胫骨应力,从而恶性循环被打破。
当然,放松肌肉的方法主要是及时的牵拉和按摩。小腿肌肉放松除了跑友们熟悉的小腿后群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外,还有小腿前侧(胫骨前肌),小腿后侧深层(胫骨后肌),小腿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的肌肉。
这些肌肉相比比较发达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肉,更容易容易疲劳,紧张,导致小腿胫骨应力集中,久而久之,就容易引起慢性的损伤。下面就是具体的放松方法,小腿疼痛的跑友一定要重视按部就班地充分进行小腿放松哦!
动作1:小腿后群肌肉的牵拉
动作2:和动作1一样,同样是牵拉小腿后群肌肉
动作3:此动作是针对比目鱼肌的牵拉动作
动作4:此动作主要是为了牵拉小腿外侧的腓骨长短肌
然后我们说一下利用泡沫轴和网球的放松小腿肌群的方法:
动作5:小腿后侧肌群放松
动作6:这个动作可以放松腓骨长短肌,使用网球时可以刺激的更加精细深入
动作7:放松肌肉和动作5相同,但是刺激更大更好
动作8:此动作是为了放松小腿前侧的肌肉—胫骨前肌
动作9:此动作在使用网球放松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同时,还可以按压到趾长屈肌并间接作用到胫骨后肌,可以有效预防胫骨应力性骨折
动作10:最后,在放松小腿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脚底的筋膜进行放松,避免因为脚底筋膜紧张造成的慢性损伤
五、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1.练小腿不能只能小腿后群肌肉
首先来看一下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风险因素之一是小腿前后肌力不平衡,大部分人的小腿后侧肌肉(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等)都是相对有力的,对应的小腿前侧的胫骨前肌是弱的及缺乏训练的。
小腿后侧肌肉主要作用是绷脚尖,胫骨前肌与之拮抗,发挥勾脚尖的作用。勾脚尖的力量与绷脚尖的力量一定要相对均衡,才能保持小腿避免损伤,这是为什么?
为了对抗小腿后侧的拉力,维持足踝的前后稳定,胫骨前肌会努力的收缩着,然而小腿后侧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等)太强有力啦,胫骨前肌想拉,拉不住就会出现离心性紧张。
这里出现了一个专业词汇,什么是离心性紧张?肌肉又被拉长但又处于收缩状态就是离心性紧张,也就是说当我们小腿三头肌提踵发力时,胫骨前肌被拉长,但事实上胫骨前肌也会适度收缩从而使得提踵动作受到控制,这就是所谓的肌肉又被拉长又处于收缩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跑友跑完步后除了小腿后侧肌肉紧张外,前面肌肉也紧张僵硬的原因,这不是光牵拉就能解决的问题,得练!
脚踝屈伸力量均衡才能避免小腿损伤
此外,胫骨前肌本身在跑步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角色,由于90%以上人群是采用脚跟着地,我们需要胫骨前肌把足尖拉起来(勾脚尖),这样才可以让脚掌以滚动方式着地,从而减少缓冲。如果胫骨前肌无力,就会导致脚尖碰地或者缓冲不足,增加对于小腿胫骨的应力作用问题,所以胫骨前肌的力量训练很重要。
2.练小腿要强化小腿肌肉的离心训练
再来从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来看,主要是由于胫骨后组织反复过度牵拉胫骨局部应力高引起疼痛(缓震不足,冲击过大),这些应力既来源于外力,也来源于肌肉自身作用力。比如跑步腾空落地时地面的反作用力就是典型的外力,以及肌肉收缩时牵张力的共同作用。
其中导致小腿疼痛关键词是缓震不足,这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落地时骨关节会承受和吸收更多的外力冲击,二是紧接着蹬地离开时需要更大的肌肉向心收缩力,会使得肌肉对骨的牵张力明显增大,最终共同结果是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发生。
缓震则来源于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这些小腿肌肉群的离心性力量。所以跑友一般练小腿主要注重训练提踵能力,其实提踵之后的缓慢放下也许更为重要,缓慢放下的过程就是离心训练。离心训练动作的关键是不仅是对抗阻力,也要注意动作还原阶段需要强调速度不能快,要缓慢控制。
提踵后缓慢下落
就是典型的小腿肌肉离心训练
3.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必做的康复动作
(1)胫骨前肌离心训练—弹力带足背伸训练(抗阻勾脚)
(2)腓骨长短肌离心训练—迷你训练带足外翻训练
(3)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站姿提踵训练
(4)胫骨后肌离心训练—坐姿提踵训练
(5)足底肌肉强化
首先强化我们的足底肌,采用的是经典的抓毛巾训练。
(6)小腿前侧肌肉强化
下面是一个动态的强化胫骨前肌的训练,开始的动作速度可以慢一些,之后逐渐加快。
(7)单腿落地稳定性练习
下面的跳跃训练是跑步膝痛康复训练中用到的,这里训练时则要充分体会足底和小腿的用力,当然良好的髋、膝关节姿态是不能忽视的。
双脚站在凳子或台阶上,从凳子上跳下,单脚稳定地落地,落地后膝盖保持一定弯曲。注意落地时用前脚掌落地同时屈膝缓冲,这样可以更好地模拟真实跑步单脚落地的姿态,落地后越快保持身体姿态稳定越好,落地时双手前伸,另一侧腿也是前伸,这样可以增加动作难度,注意落地时膝盖尽可能正对脚尖,同时腰背挺直,不要出现膝盖内扣和弯腰驼背的不良姿态,膝盖也不要过度超过脚尖,略超过脚尖是允许的。
(8)横向跳小栏架
用同一支脚跳跃栏架,从左边越过障碍跳到右边,或从右边跳到左边,左脚起跳左脚落地,左脚起跳右脚落地均可。越连贯稳定越好。强化小腿、足底连续缓冲再发力的能力。在跳跃以及落地时,膝盖不出现内扣,不要过度超过脚尖,腰背挺直都是十分关键的动作要领。
以上就是就是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完整解决方案,希望有小腿疼痛的跑友认真的进行康复训练。当然不要忘记训练后及时的牵拉恢复。最后还是建议跑友入手合适自己的缓震优秀的跑鞋,真的很有好处。
回复以下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