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肌型肌无力:眼皮下垂,复试斜视,视力模糊,眼球转动不灵活等
(2):四肢型肌无力: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抬臂、梳头、上楼梯、下蹲困难等
(3):延髓型肌无力: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困难等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遗传性,极少见,与自身免疫无关;第二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同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大部分伴有胸腺增生或伴发胸腺瘤。
从中医角度看,重症肌无力多是因为脾胃虚损,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所致,脾胃受损,水谷饮食则不能化生精微,气血化生无源,五脏六腑、四肢百窍由此得不到水谷精微物质濡养,故可见四肢无力、全身乏力甚或肌肉萎缩。
常规检查:
1.新斯的明试验
2.胸腺CT和MRI
3.重复电刺激
4.单纤维肌电图
5.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的检测
中医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望闻问切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中医脏腑理论认为,脾属土,主肉,开窍于口、唇,其华在面,重症肌无力患者多面色失华,舌苔白腻,有齿痕,结合脉诊,同样的病情情况,不同的患者脉象也是不同,重症肌无力脉象一般是濡脉或沉细脉等比较常见,一种疾病,患者各不相同,只有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下,才能得出准确的治疗方案,这就是中医辩证的精髓,而这些是一般医生所不具备的,必须要长期研究治疗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更准确的把握。
(1):手术治疗(适合胸腺增生、胸腺瘤、胸腺占位,损伤元气,无法恢复正常)
(2):抗胆碱酯酶药物(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需要长期服用,耐药性、副作用明显)
(3):血浆置换(费用昂贵,不配合其他治疗,效果一般不会超2月)
由此可见,目前的常规治疗只是针对疾病症状出发,但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且无法解决病源问题。
(1):认识上的不同
首先,我们对于重症肌无力的认识与西医或者其他中医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认识不到位,治疗的方法也无法到位。
(2):我们的认识(信号—信号源之间的关系)
我院重症肌无力专科医师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疾病名称不过是人们为方便统一认识对于他的一个命名,不管是眼睑下垂,或者肢体无力,归根到底是身体五脏六腑等所反应出来的一个“信号”,提示你,身体正出现问题。例如:汽车故障灯亮起,说明发动机有问题,我们应当修理发动机,并非处理故障灯问题。
(3):认识的发展带动治疗理念(治重症肌无力=治感冒)
在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疗重症肌无力病跟治感冒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感冒,痔疮,肿瘤等或者其他任何疾病,都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身体出问题了(区别只是信号轻重、反应强弱)。现实中,为什么很多病没治好呢?因为很多人认识上出问题了,把信号当作病源去治疗,实际上感冒也好,肿瘤也罢,最终反应的是五脏六腑(信号源)的状态。
(4):认识的误区(认识局限,医疗技术正不断发展)
事实上,很多人认为重症肌无力治不好,不管是医生、患者,接触到过多的负面信息,对治疗失去信心,“非典”刚发生时,许多专家学者束手无策,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非典已不再是难题,重症肌无力能不能治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掌握治疗的方法。
(5):治疗理念的改变促进治疗方法的变革
从病源出发,解决信号源问题,信号源(五脏六腑)恢复正常了,自然也就不会反应出相应的信号,信号消失了,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疾病。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重症肌无力治疗重点在于健脾,恢复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脾的功能恢复了,对肌肉的濡养作用恢复了,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就能缓解,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服用经过胃肠道、胃肠黏膜进行吸收,一个药物的有效成分,可能只能吸收60%,吸收的60%之内,又只能有50%的有效成分能够到达病灶部位,所以,效果不理想,治疗周期长,通过仪器的靶向给药,而这些药又必须根据你的舌苔、唇色、脉像开出对应的中药组方才能有效果,开出这些药的前期就是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对你的病情全面的辩证以后,才能给出适合的药物,提取的药物有效成分,能够准确直达病灶部位,通过仪器打通经络,加快经络循行,达到恢复各个脏腑机能的作用。
中医认为,从重症肌无力的病机“脾胃虚损”出发,脾胃虚损可直接影响心、肺、肝、肾四脏。而心肺肾肝损伤也可反过来影响脾胃,形成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多维联系。故“补脾益气,平衡阴阳”是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着眼点。
中医学对此病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的理念贯穿于中医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上,虽然是同样的病情情况,但是,每个患者患病的时间长短不同,身体素质又千差万别,同时,又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病症不同对治疗方式进行调整。
由于传统中医口服药物效果缓慢,服用药物后人体所能吸收的有效成分较低,效果不理想,治疗周期长,因此,现代中医在精研中医古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仪器靶向给药,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准确直达病灶部位,借助仪器打通经络,加快经络循行,加速患者吸收,增强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的人体脏腑相生相克,相互影响,因此,需要综合治疗、整体调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治优势,配合针灸、药膳、调养生息等,重建患者免疫抗体,解决反反复复。
王某,十八岁,花一样的年纪,五岁的时候父母发现其眼皮下垂,畏光,右眼比左眼严重,之后的十几年中,与各种药物打着交道,然而都没有明显改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日趋严重。初到院时,患者上眼睑下垂明显,眼球活动受限,复视,并伴有瞳孔散光,调节聚光反射消失,眼睛无神,表情淡漠。刘泉鹏主任针对他的身体状况做了一系列检查,中医上诊断为痿症范畴疾病,由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导致精血虚耗,运化失司,筋脉肌肉失养,肌肉痿弱,一方面营养神经治疗,另一方面配合神经组织修复治疗,经过三天的治疗,刘泉鹏主任查房时,病人精神状态很好,眼球左右转动灵活,无震颤。又经过四天的治疗,患者眼睛可灵活转动,下垂现象几乎消失,其他功能均显示正常。
↙点击“阅读原文”,为健康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