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论
七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坚持照顾身患重症肌无力无法自理的丈夫,广州从化教师郑少芳和丈夫陆锐强用相濡以沫诠释着“患难见真情”的内涵。
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丈夫,一做就是七年。其间克服了多少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恐怕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郑少芳入选广州好人,用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诠释对情感与家庭的坚守,演绎出人性和道德的光辉。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朴实的大爱。
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疾病往往是摧毁家庭的最大威胁。在全国各地的好人事迹中,也不乏像郑少芳这样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照顾卧病在床的家庭成员,有的是父母照顾子女、有的是丈夫照顾妻子。为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感动,更应有所反思,在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上为这些好人们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尽可能缓解病患家庭的经济压力。丈夫患病、儿子还在上高中,郑少芳一个人把家庭的重担扛起,儿子也想方设法减轻母亲负担,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实际上,有很多病患家庭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压力,因病致贫的现象绝不是个案,无钱治病的情况也不少。这也启示为政者,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等兜底责任,让已经承受疾病打击的家庭,少为钱操心。
另一方面,要全社会携手,全方位地关心、关怀困难家庭。比如在就业、入学等方面,不仅要将现有的倾斜政策用到位,更要想困难群众之所以想,为他们照顾家人创造最大便利。再如,很多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照料,对家庭成员的体力和精神都是严峻的考验。眼下,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这一制度尽快落地,无疑是郑少芳一家以及类似家庭的大好消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重病家庭的关照,不仅体现在对病人的护理上,更体现在对其家庭成员的关爱上,甚至在社交、娱乐、旅游等方面,都有周全的安排。当然,社会保障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我国的社会保障必将进一步织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全网”。郑少芳用个人的不懈坚持,演绎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价值观念。对这样的人间大爱,仅仅献上鲜花和掌声是不够的。进一步夯实社会保障,真正为困难群众解决难题,方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