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不嫁则已,要嫁嫁好,然后呢
TUhjnbcbe - 2024/10/4 16:42:00

没期待你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

看一眼就魂飞魄散

外表时尚,内心保守

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

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

心眼别太多,岁数别太小

会叠衣服,每次洗完烫平

叠得都像刚从商店里买回来一样

说得够具体了吧?

没错,这是一则征婚广告,来自冯小刚年的电影《非诚勿扰》开头,葛优扮演的是一中年混不吝男,他设的这些个条条框框看似不过分,实则已经算是不低的门槛,光是叠衣服一条就足以筛掉一大波人了。

听说徐老师叠衣服的功夫就很绝

当然,女士们的要求也不低:

现在的行情是,

除了钱以外,还要有文化,

名牌大学本科生以下,非名牌大学研究生以下

都不能算是有文化

还有啊,还不能是书呆子

得有气质、有情调、兴趣广泛

会打球、会唱歌、会写诗、会弹吉他,

还得知道谁是勃拉姆斯。

好卷哦,就问你知道谁是勃拉姆斯不?

特地查了下,是个作曲家,来,我们顺便拓展一下知识面▼

上面这一段也是台词,来自二十年前的老剧《不嫁则已》。

是的呢,嘿嘿嘿,老剧推广者密斯包又上线了~

《不嫁则已》的编剧及原作者名叫王海鸰,她也是最近大热剧《人世间》的编剧,擅长书写普通人的家庭与婚姻,素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其他代表作还有《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大校的女儿》。

图右为编剧王海鸰

这一部《不嫁则已》知名度不算高,但个人觉得挺有意思,“不嫁则已”,话说半句,让人忍不住补充后半句。

俗话说,不嫁则已,要嫁就嫁好。

这世上当然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世间男女的择偶标准却从未真正松懈过,大家擦亮眼睛、精挑细选,都想尽可能一次就把自己锁在保险箱里,多享福少受苦,从此踏上一段高性价比的旅程。可殊不知,新一轮的风雨正呼啸而来……

怎样才算是嫁得好呢?集合了所有顶配都难保万无一失,嫁得再好都难抵岁月悠长、世事无常、人心诡谲。

当初的两情相悦、天作之合如何被拍入黑暗的沟渠垂死挣扎,正是这部剧着重在讲述的。

如此说来,《不嫁则已》像是中国多棱镜版的《花束般的恋爱》,片中几对夫妻虽不是豆瓣友邻、文艺同好,但也是郎才女貌、自由恋爱,怎么后来就一步一步陷入了不堪?

这部20年前的“婚姻观察报告”给出的答案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可能是因为那些婚姻中的老大难问题从未随着时间真正消逝过吧~

问题一: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女主的父母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都是当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两位也是那代人中少有的因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夫妻。

原本伉俪情深,奈何命运弄人,妻子因类风湿病发作而瘫痪在床,成了无法正常行走的“废人”。起初丈夫自是悉心照顾,可一照顾就是十几年,病情始终未好转,两人的爱情倒是渐渐被磨没了。

终于,丈夫不堪重负、渐生倦意,妻子猜忌多疑、患得患失。

最要命的是,身为脑外科医学教授的丈夫不仅事业成功,还是一位颇受欢迎的魅力大叔,医院都有很多迷妹,他等于是在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维系婚姻,而得到的仅仅是每次接到电话后妻子紧张兮兮的盘问。

后来,丈夫提出了离婚,而妻子坚决不肯,她说:你可以去找一个人,更年轻、更健康、更漂亮,但请不要离婚,给我点面子,没了面子,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婚没离成,但丈夫没给她面子,宁愿睡在办公室,也不愿再回那个窒息的家。我想很多人是可以理解男方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关系中都起作用,包括爱情与婚姻。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付出远远大于回报、甚至于回报为负的时候,你叫他如何坚持?

用心理学同样可以解释,如果一个人的本我(情绪、欲望)和超我(社会规范、道德约束)长期失衡,尤其是当前者总是被后者压迫时,那么那些委屈、愤怒、厌恶迟早会以失控的方式实施反抗,比如倦怠、拖延、罢工,为此不惜被扣上负心汉的帽子。

人的自我意识得到的呵护与发展越充分,他才越是能够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社会角色当中。看着一张阴沉的脸,心中毫无愉悦感,坚持一天两天可以,可要共度漫长的人生,还要假装甘之如饴,未免太残忍了些吧?

要不怎么都说和谐的X生活是衡量婚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呢,因为保有一定程度的亲密、彼此之间的本我有交流空间可以平衡掉许多按部就班的枯燥和责任的繁重。你看到这个人挨都不愿意挨过去,还谈什么付出?怎么付出?捏着鼻子闭着眼吗?

而他们俩,已经六年没有过夫妻生活了。

要说这种问题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身有顽疾的一方。谁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正反馈,实惠的给不出,灿烂的笑容和真诚的感激也不错啊!

你越是如一滩烂泥赖在他身上,他越是想逃,生活已然不易,谁都不想再背负上别人那一份蹒跚前行。

当然假笑肯定是不行的,不是表演,而是要由心而发,所以归根结底是要练就重拾信心、自得其乐的能力,接受这个病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的现实,同时主动消解它带给生活的阻碍,将大山化小山,进而方可探出头去搜寻其他的可能性。

比方说,腿脚不灵便,可手能动、脑子也好使,何不尝试写作,出不了名还能解个闷儿不是?

这样的话,即使婚姻保不住,自己心性不垮,日后也能风平浪静地活下去。

不过话说回来,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面对苦难,再坚强乐观的人都需要一个消化的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几十年,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就一蹶不振下去了。

最近看了一个访谈,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确诊第13年的时候她才开始接受这个病“大概率治不好又死不了”的现实、寻找与之共存的方法。

这已然算是不错的结果,但,人生有几个13年?又有多少伴侣熬得过13年的消沉?

问题二:女强男弱死得快?

女主角谭小雨和男主角刘会扬这一对是两位长辈的年轻版+性转版。

刚开始也是两情相悦、十分般配,男方事业有成,女方温柔贤淑,结果因为一次意外撞头,刘会扬大脑受损,得了“命名性失语症”,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识别和表达功能受损,说不出来大部分的名词,并且康复的希望很渺茫。

人家之前可是做房地产公司经理的,这一下,就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为生了。社会地位和吸金能力双双陡然跌落。

这个时候怎么办?站在理性的局外人视角,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双方角色分工的转换,将“男主外女主内”改为“女主外男主内”,让女方成为家中挣钱的主力。好在经历了情绪低落期和各种试错,他们最后确实绕到了这条看似最正确的道路上:

谭小雨脱产一年准备成人自考(此前是护校毕业中专学历),刘会扬辛辛苦苦打工支撑日常开销,前后配合,小雨顺利考上,而后又凭着提升后的学历找到了房产销售的工作,再之后升为经理,工资水涨船高,前途一片大好。

经济困难算是得到了解决,可刘会扬的落差感却越来越强,看着老婆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儿。而且自己需要陪伴的一些重要节点,她都因为工作而未能到场。

但谭小雨也没错呀,问就是忙忙忙,我要挣钱养家,还要兼顾瘫痪的妈妈,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做到事事周到。

这话说的吧,就跟那些忙于事业疏于家庭的男人一样儿一样儿的。

《大明宫词》里有句台词写得好:一个人你只要把他放进女人的处境里,他就会变成一个女人。

可见,女人天生不大气、无事哀怨多,其实是种性别污名化,男与女的差别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所谓差别,更多在于处境罢了。

强弱悬殊的婚姻格局当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总是难免被冷落。婚姻不是一篮子买卖,无法关照到两个人的所有需求。

那么刘会扬的哀怨何处排解?婚姻外自有心疼他的人。

曾在谭小雨家照顾她妈妈的前保姆——灵芝,怀着一丝爱慕之情、一些拯救情结和许多朴素的道德正义感趁虚而入,啊不,雪中送炭了。

起初是偶尔上门做家务,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她甚至特意在人家小两口对门租了个屋子。

灵芝并不是那种坏得没来由的绿茶,专为推进剧情而存在,这是一个热情而质朴的农村姑娘,进城务工,赚钱补贴家用,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考大学的弟弟攒学费。长期地位的低微让她有一些服务型人格,帮助弱者成了她习以为常的获取价值感的方式。

与此同时,灵芝也是传统家庭秩序的认同者和维护者,所以她看不惯谭小雨将丈夫和家庭置于旁侧的新女性做派。

刘会扬都默默地接受了,毕竟人在脆弱的时候,很难拒绝一个温暖的肩膀。出轨倒也算不上,只是万事怕对比,这边越是热忱,越能衬出那头的凉薄。

而对于谭小雨来说,灵芝后来虽然退出了,可“丈夫疑似不忠”这根刺却深深卡在了喉咙里。

这就是第三者的软杀伤力所在,因两人的矛盾而生,以强化两人矛盾而终。

本来一颗小石子儿膈在鞋里,忍忍也就过了,有个人非要大张旗鼓地提醒你——“很疼的吧,你要对自己好一点哦!”你自然是,想忽视都难。

最后,刘会扬康复了,灵芝走了,但面对着那条清晰可见的裂痕,匆匆赶来的谭小雨还能和老公和好如初么?剧情在此收尾,想象空间给观众。反正我觉得,悬~

问题三:是投其所好,还是坚持自我?

谭小雨的两个闺蜜陶然和苏典典也是一组鲜明对比。

苏典典纤柔俏丽,是典型的“好嫁风”,第一集她就嫁给了一位青年才俊,办了豪华婚礼,住上了大别墅,当上了不用上班的阔太太。

是你,程莉莎

陶然则是一头短发、心直口快,干练潇洒有余,而女人味儿不足。喜欢的男生不仅不喜欢她,还远远地把她认成男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跟在情场上春风得意的苏典典比起来,屡屡受挫的陶然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失意者。

那么苏典典一定比陶然更幸福吗?

陶然靠着自己的性格魅力——直率、坦诚、热心肠,一点一点追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虽然开局略惨,但好歹是往上走的。

而苏典典信了丈夫的承诺彻底变成了一只关在笼中的金丝雀,在家中毫无话语权,连孩子都直接交由奶奶带,当初漂漂亮亮的小姑娘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变成了以打麻将喝酒消磨时日的无聊少妇。

美貌带给丈夫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早就过期了,出轨这种事自然也是不可避免。苏典典知道,可她甚至都没有愤怒,或许是觉得自己没资格吧,只是以乞求的方式劝退小三来保全婚姻。

也不能怪她没出息,习惯了看人脸色过日子的人怎么能突然生出来脾气呢?哪里来的底气呢?

结婚即巅峰,自那场喧闹的喜宴后,好嫁风女孩的人生便急转直下。

丈夫给她的承诺犹在耳畔:女人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男人亲手雕刻上去的,而留在你脸上的只能是幸福。

多年后她为此唏嘘,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很恐怖,如果婚姻就意味着要把这么一把刀交到对方手里,让自己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那可不就是很恐怖吗?!

信了这种话,就等于亲自把自己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之后等待着的必然只能是极其被动的局面。

其实陶然也有她的困境。

她大大咧咧,总能说出一些打破常规的“人间清醒语录”,实则那只是纸上谈兵,她并不十分接纳自己的男孩子气,会为了讨对象欢心而把自己硬掰成大家公认的“女人样”,以期获得认同感。

看着她委屈巴巴自我怀疑的样子,再对比那些头头是道的“人间清醒语录”,会发现这个姑娘简直拧巴得不得了。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传统的单一规训法则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多深。不论是陶然,还是苏典典,不论是假小子还是好嫁风,进退之间都很难自在。

只是前者更幸运,遇到了一个允许她做自己的男友,后者则被披着糖衣的不幸蒙了眼,做了被彻底物化的花瓶妻子,先被高高捧起,又被弃之如鞋履。

可细想之下,又没有谁是真正的幸运儿,要依赖于运气去收获成长与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不幸,拧巴如陶然,如果遇到的是一个PUA高手,她能够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吗?

无论何时,学会自我欣赏,并将选择权紧紧握在手里才是正经事吧~

问题四:到底什么是三观不合?

谭小雨、苏典典、医院从事护士工作,她们有一个共同的领导——护士长李晓,她是一个疲惫且尽责的单亲妈妈。

李晓和前夫沈平的斗嘴是剧中一大亮点,唇枪舌剑,互不退让,分分钟能侃出一段相声。

也不说两人之间有多大的仇,只是他们太不一样了,婚姻生活又将他们的不一样暴露无遗,造就了一对互相看不惯又对彼此了如指掌的冤家。

现在常说,三观跟着五官走,这两位年轻时估计也是中了这个邪,论模样,都不错,搁一块儿过生活,才逐渐察觉出三观带来的冲突有多大。

李晓正直、善良、朴实、大气,平时不修边幅,却也常常将理想挂在嘴边,非常关心手下的道德素养;当护士长工资不高,但她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践行着一颗螺丝钉的自我修养。

而丈夫沈平呢,自己开着一家公司,事业成功,精明且自恋,举手投足间呈现出一种自信过头的气质,开口闭口间总想要教你什么;

崇尚自由,拒绝束缚,因渴望自由驰骋的天空而不愿囿于家庭,早早就抛妻弃子、去放飞自我了。

他们两位,一个传统,一个开放,一个甘于奉献,一个精致利己,一个深扎于集体主义的土壤,一个畅快呼吸着自由主义的空气,各自秉持那个年代极其典型又极其对立的两种价值观。

单个拿出来,皆无所谓对错;可合在一起组建家庭,就是妥妥的灾难。

结婚生娃,必然意味着大幅让渡自由,意味着协作和妥协,讲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不如还是红内裤外穿赶紧上天吧~

而且在娱乐生活这一块,他们也明显玩不到一起啊,男的主张及时行乐,女的则一身凛然正气,主张克制节俭,一放一收一邪一正,唱的不是一个曲儿啊!

相识之初,我们容易被一个与自己及其不同的灵魂搞得目眩神迷,因从他身上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欣喜,但真的不要因此便急吼吼地做什么重大决定,等粉红泡泡散去,对方行事的底层逻辑浮出水面,届时你会翻一个大大的白眼也说不定。

不嫁则已,要嫁就嫁好,什么是好,合拍是好,那么怎样才算是合拍?恋爱脑退烧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更靠谱。

结语

“回想那一天喧闹的喜宴,耳边响起的究竟是序曲或完结篇……”

文艺作品总喜欢撕开婚姻的华丽面具,让内里的虱子四处横行,令围观群众看得触目惊心。这当然是一种事实。

但,也不必太悲观,还有另一种事实:正如这世界没有一劳永逸,彻底完全的万劫不复也很难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结了婚,摔了跤、吃了苦头,并不代表生活就此暗无天日。

就像中年妇女李晓,常年在单位与家之间两点一线地忙碌穿行,不是服务病人,就是照顾孩子,自己的吃穿用度都弄得极其潦草。偶尔,她也会盯着那些失去的东西(美貌、青春、理想)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替自己感到不值。

可时间是一张网,撒在哪儿哪里就会有收获,她的付出在前夫眼里不值一提,却换来了儿子的感恩与心疼。

她去参加同事婚礼,凭着前夫置办的昂贵行头赚足了风头,别人惊讶地问起,她说可能是前夫一时良心发现吧。殊不知,那是儿子哭着为她求来的。

求仁方得仁,你在漆黑的隧道里咬牙前行,走着走着,有朝一日,总会赢来阳光抚摸脸颊的一刻,哪怕当时的你并未察觉到,那是回报在发生。

舍掉一些东西,找到一个方向精准投入,时光不会负你的,婚姻如此,万事皆如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嫁则已,要嫁嫁好,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