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子问题,找谢书记解决。”
这是时常挂在白沙河村民嘴边的一句话。
村民口中的谢书记,
是*家镇白沙河村第一书记谢大良。
进村后,他以白沙河为家,
用脚丈量脱贫路,用心帮扶贫困户,
用力挑起驻村扶贫“大梁”。
谢大良(左)了解贫困户庹银财产业发展情况。
杨元忠摄影
“只有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和老百姓心连心”
“走进白沙河,我就是白沙河人。”年5月,根据组织安排,谢大良从县教委下派到白沙河村开展扶贫工作。
两年来,这句话成为他的“座右铭”。
为了摸清家底,他背起铺盖住进村,用一个月时间把全村户村民走了个遍。
“白沙河村是市级深度贫困村,实现高质量脱贫任重道远。”谢大良深知肩上的担子和责任。
通过走访,谢大良开始困惑了:白沙河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村民对精准扶贫*策不理解,“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
谢大良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庹雨露“送学上门”。
杨元忠摄影
根据白沙河村情,谢大良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把脉”,开出脱贫“秘方”:坚持“两条腿”走路,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一条腿——坚持*员带头示范。组织*员干部定期开展“主题*日”活动,深入*员家庭悬挂“共产*员户”光荣牌,引导广大*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条腿——坚持智志双扶引领。组织村民召开小组会、院落会,宣讲精准扶贫脱贫*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倾听群众期盼和呼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脱贫精气神。
没想到,“两条腿”起到很好的化学反应,释放巨大的脱贫能量。
“到年底,白沙河95户建卡贫困户、名贫困人口,有84户、名宣告脱贫。”谢大良欣慰地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支部要带头,*员要示范,只有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和老百姓心连心。”
“只要能为村民办好事,苦点累点都值得”
“老刘,老刘,在屋没?”
“在,谢书记,雨这么大,赶快进来坐。”
4月3日,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谢大良吃过早饭,打着雨伞就出门了。
“今天想和你商量种植蜜本南瓜和糯白玉米这个事,这次你可不能像上回修路那样哦。”谢大良打趣地说道。
白沙河村硬化的村道
李亚*摄影
上任之初,村民们向谢大良反映:白沙河穷,穷在交通,困在交通。
要脱贫,路先行。
谢大良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积极向上级争取汇报,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动工了。
“修路不是想象那样一帆风顺,各类矛盾纠纷很快就浮出来了。”谢大良感叹道。
当水泥路铺设到刘佐清家门前时,由于要占他家的地,他妻子何扬现死活不答应。
何扬现态度非常坚决,施工队不得不暂停施工。
为了不延误工期,谢大良来到刘佐清家登门拜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摆事实、讲道理,一熬就是凌晨一两点。
“谢书记上门来说了10多次,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何扬现被谢大良的真诚感动了。
如今,白沙河道路通畅了,自来水安进村民家里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了。
“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小车开进来,村庄靓起来……”建卡贫困户庹银财编起顺口溜形容今天的幸福生活。
“脱贫路上,我决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
谢大良走访后发现,白沙河村距集镇不到6公里,依山傍水,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大有潜力可挖。
“土地流转、基地打工、入股分红……”在谢大良的带领下,白沙河立足村情,引进重庆轩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花椒亩,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让村民土地入股分红。
“家门口打工,年底还有分红,挣钱顾家两不误。”建卡贫困户*其现将家里3亩土地入股给公司,农忙时节在基地打工挣钱,觉得生活过得好“安逸”。
如今,像*其现这样入股的村民有户,其中建卡贫困户60户。
“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财源。”为了让建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高质量脱贫,谢大良真是动了一番脑筋。
建卡贫困户庹明华,原在河北一家造纸厂当工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谢大良在电话中得知,他一直想回家创业,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于是,谢大良帮他在农行申请落实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建起了3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
谢大良向建卡贫困户庹明华了解肉牛养殖情况。
李亚*摄影
“贫穷不可怕,现在扶贫*策这么好,只要勤劳苦干,脱贫致富不是梦。”庹明华感慨地说:“是谢书记让我甩掉了‘贫困帽’。”
建卡贫困户刘俊德年过七旬,苦于没有技术,收入来源靠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传统农作物。
在谢大良牵线搭桥下,刘俊德从一名庄稼汉,摇身变成养蜂人。“现已发展中蜂30群,去年蜂糖收入1万多元。”
“真心感谢谢书记,他忙前忙后,找专家手把手给我传授经验,带我实地学习养殖技术。”刘俊德说起谢大良,逢人就夸。
“只要老百姓有需要,我就要干好每一天。”谢大良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有11户贫困户、41名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脱贫路上,我决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
这就是谢大良,一个朴实而又真实的人。
END
作者:杨元忠李亚*编辑:甘勋乐︱编审:*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