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仁心如山他为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双手
TUhjnbcbe - 2023/1/5 8:32:00

医者仁心,钟南山去查房,总会和蔼地拉起病人的手,每到冬天,他为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双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摄

年,钟南山与其他专家在医治一位非典型肺炎病人。当年的广州日报记者纪粤鸣摄

作为医生,钟南山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资料图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其实,我不过就是个大夫。”

院士、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无论获得多少国家级的头衔和荣誉称号,顶着多少光环,医生,仍是钟南山最为看重的身份。

年,他进医院(现广州医院,简称“广医一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广医一院呼吸科在呼吸疾病诊治领域已是国内顶尖、国际领先,连续10年居国内呼吸科排名之首,而广医一院也成为广东唯一一家入选国医院。

84岁的他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只要不出差,他每周出一次门诊,带领团队举行一次大查房,几乎雷打不动。

他说:“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医研专业越来越热爱,对提高专业水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动力来自对病人求生愿望的理解,来自对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也来自为病人治好病后所得到的安慰和鼓励。”

“看过钟院士,感觉病好了一半!”这些年,他成了无数病人心中的支柱。

“广州有座钟南山!”更有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这样夸他。

医者仁心

“一切为了病人!”

“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钟南山曾这样说过。他的父亲钟世藩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著名儿科专家。

在钟南山的记忆里,无论节假日,也不管是否半夜三更,刮着狂风、下着骤雨,只要病人求助,父亲钟世藩从不推托。他至今仍记得年少时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他刚从风雨声中醒来,得知父亲又匆匆出门了。

“这么大雨,爸爸不怕吗?”他问母亲。

“爸爸不怕,因为爸爸很厉害。爸爸要去的地方也许风大雨大,但只要爸爸去了,就会让其他的小朋友不再害怕了。”年少时,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诲,为钟南山最终选择医学事业埋下了伏笔:长大后,他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好医生。

如今的他早就做到了。

84岁的钟南山,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每次出门诊,他会提前半个小时到诊室做准备。一切就绪后,他便带着研究生开始长达7个多小时的门诊。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进入诊室,他根本没有时间稍作休息,更谈不上吃晚饭,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送走最后一个病人。

有人不理解:已经是有名的院士了,钟南山为什么还这么拼呀?

“救人于痛苦危难之中是医生的天职。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是8小时工作制。如果硬要在8小时内外之间画上一条不可逾越的线,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更不是一个好医生……”他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医生。

所以,每次出诊,下班时间早已过去了,他仍在不厌其烦地听病人一字一句地陈述,和颜悦色地为病人答疑解惑;他去查房,总会和蔼地拉起病人的手,靠近病人细心倾听。每到冬天,他为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双手……医者仁心,莫过于此。

敢打硬仗

为救治患者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

行医几十年,钟南山的名气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方面,已成为国内外有名的专家。但在病人面前,他却没有一点架子。“一切为了病人!”他经常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多年前,广州某小煤店职工屈洁琼患上了罕见的重症肌无力症,全身瘫痪,呼吸衰竭,靠人工呼吸机维持生命,医院都不敢收治她这样的重症。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钟南山。他不仅收治了屈洁琼,还联合院内外专家一起为她制订治疗方案,并配备了特护小组,他得知其家庭困难甚至以个人名义去帮她争取支持、筹措药品。

虽然,屈洁琼最终未能摆脱死神的纠缠,但钟南山团队的仁心仁术和不离不弃,使她病情一度明显好转,生命足足延长了6年!

为何要冒险去“啃”这种“硬骨头”?钟南山的回答很简单:“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最大的追求。只要病人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该尽力救治。如果因为难治的病就不去治,那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

钟南山永远都谨记自己首先是一名医生。“非典”、甲流、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一个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为医生,钟南山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啃硬骨头、打硬仗。

许多人至今仍记得17年前,“非典”突然来袭,在人心惶惶之际,时任广州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院士,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是壮举、在他看来却很符合当时实际的决策——他带领当时的广医一院呼研所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

说出这句话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治好这种病,治不好很可能就“砸了招牌”。更重要的是,当时已有不少医护人员被“放倒”,收治危重病人要插管,将面临更大的感染风险。

但钟南山没考虑这么多,他的心中只有病人。

“这里就是‘战场’,我们就是‘扫雷班’。现在要‘排雷’,‘扫雷班’不干谁干?”“战斗”最吃紧时,他曾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不休不眠,用同事的话来说,“他这是在拼命!”在他的带动下,广医一院医护人员明知危险就在眼前,也毅然跟着他往前冲。曾一度,救治每个重症患者就像“战士炸碉堡”,每为一例危重患者做气管插管,就有一个医务人员被感染“倒下”,即便如此,他们也未曾退缩。

17年后,新冠肺炎来袭,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再次冲到了战“疫”最前线。他辗转奔波,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救治危重患者、制订防治指南、组织科研攻关、向公众解读疫情稳定人心、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成功的抗疫经验……每天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短短两个月内,他瘦了10斤。

顶天立地

“医学家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病人”

要让更多人远离疾病的困扰、帮更多患者早日康复,扎根于临床的科研创新必不可少。

“科研是医学家的天职,但不是医学家的最终目的,医学家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病人。”所以,除了门诊、会诊、查房,钟南山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一直深耕不辍,慢阻肺防治是他专注的方向之一。

从多年的临床观察中,他发现,受吸烟、雾霾、烧柴烹调等因素的影响,慢阻肺患者不断增多,多数在早期并没明显症状,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他寻思着能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预防?年,在罗马举办的国际慢阻肺大会上,钟南山提出这想法得到了大会主席的赞成。

“有没有人准备做?”大会主席当场询问时,没有人举手。

“那一幕刺激到我了。”钟南山说。与会专家都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实在“太难啃”了。那一年已经73岁的钟南山,却举手答应下来了。

至今,钟南山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出版各类专著20余部,获发明专利60余项。这些成果让绝大多数人认为已足够优秀,但在他看来,未能转化造福社会的科研成果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

“做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如何让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使患者获益?早在年,国外有一种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用于诊断支气管哮喘,但是仪器十分昂贵,普通患者也用不起。怎么办?通过努力,钟南山团队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原理,设计出简化设备,使这项检测的费用下降到只需几百元。

而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临床分析性研究,为打赢这场战“疫”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支撑。

今年8月27日,全球成功救治、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危重新冠肺炎患者、62岁的老刘从广医一院康复出院了。在钟南山亲自指导救治下,广医一院ICU团队的医生护士轮番守在病床前,盯紧着监护仪器不敢合眼,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为老刘使用ECMO辅助支持长达天、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天,成为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一例,创造了奇迹。

他在拼命

17年前,“非典”突然来袭,钟南山院士带领当时的广医一院呼研所团队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战斗”最吃紧时,他曾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不休不眠,用同事的话来说,“他这是在拼命”!

17年后,新冠肺炎来袭,钟南山再次冲到了战“疫”最前线。短短两个月内,他瘦了10斤。

1
查看完整版本: 仁心如山他为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