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向气道,通向新生我院新生儿 [复制链接]

1#

年5月2日,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虽然是假期,丝毫不影响我们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工作井然有序,如火如荼......

晚间20时46分,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手术室夜间的宁静,一位母孕30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高龄产妇在我院产科医生及新生儿科医生的帮助下,顺产分娩体重g的早产儿。宝宝出生后不到10分钟就出现了呻吟、气促、发绀等呼吸困难表现,情况十分危急,时间刻不容缓,立即打开救治通道,由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携带新生儿转运温箱,鼻导管氧气吸入,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病房,予塑料薄膜及温箱保温保暖、无创辅助通气呼吸支持、开通静脉通路,血气分析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宝宝皮肤颜色逐渐好转,经皮血氧饱和度仍不稳定,对氧需求增加,胸片提示双肺透过度减低,呈白肺改变,初步诊断为由于胎龄太小、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分娩不足导致宝宝出现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立即予以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帮助宝宝度过“呼吸关”。

时间紧迫,抢救为先。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淑娟查看患儿后,为宝宝定制一系列救治措施。以往惯例治疗,一般采用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可能提高早产儿肺损伤的风险;为了减少对患儿气道损伤,并预防后期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决定实施我院首例LISA新技术,对患儿进行气管内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由刘主任亲自操作指导。

刘主任通过喉镜把LISA管插入声门下,通过这根细细的管子把肺表面活性物质缓缓注入肺内,同时联合持续气道正压(CPAP),不到2分钟的时间药物注射完毕。操作过程中宝宝没有发生药物返流,烦躁不安,心率下降等不良反应,用药1小时后,患儿临床症状好转,呼吸机参数逐渐下调,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LISA技术,即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是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管理指南推荐技术。在保证患病早产儿持续无创通气的基础上,用细软的硅胶胃管替代气管导管,应用Magill钳将导管前端插入气管内再给予药物,相比经气管插管给药技术,LISA技术能降低对患儿的创伤,降低早产儿生后72小时内气管插管率,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最新方法,可明显减少人工正压通气造成的肺损伤,及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我院新生儿科在四平地区率先应用LISA技术,改进肺表面物质的给药方法,可大大减少患儿的肺损伤,缩短机械通气的使用时间,降低了ROS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预示着我院新生儿科在抢救技术与能力上又有新的突破,为成功救治低孕周、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增添了新的法宝。

做为四平地区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医院为我科配置了新生儿转运温箱,又引进两台新生儿呼吸机,完善的救治设备加上娴熟的救治技术,使得无数早早来到世间的天使获得更完善的治疗,获得更加健康的生存质量,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使命!

文字:姜人华

照片:张立巍、高晶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