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濒危蕨类
对治疗老年痴呆有特效的珍稀植物——蛇足石杉
文:花木君
蕨类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诞生于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和泥盆纪,是进化水平最高具有维管束的孢子植物。在历经亿万年的演变过程中,有的变为参天大树(如桫椤),有的则仅有几毫米(如团扇蕨),目前现存约有余种,其中我国约有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
(桫椤)
蕨类植物一般分成5个亚门: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石松亚门(Lycophytina)、水韭亚门(soephytina)和真蕨亚门(Filicophytin)。前4个亚门的叶原始,无叶柄和叶隙,仅具1条叶脉,称为小型叶蕨类;而真蕨亚门为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约有1万种以上。
(团扇蕨)
其中,石松亚门植物在石炭纪时最为繁盛,有高大乔木及草本,后绝大多数相继绝灭,现存的只有石松目和卷柏目,均为草本,其该亚门模式物种是石松(LycopodiumjaponicumThunb.exMurray)。
(石松)
石松目有两个科(也有分为一个石松科),即石松科和石杉科,这两个科最大的区别在于:石杉科茎短而直立,一至多回等位二叉分歧,孢子囊不聚成明显的穗状;石松科茎长而匍匐,不等位二叉分歧,孢子囊聚生枝顶成穗状。
(卷柏)
石松目前面我们介绍过石松、卷柏等,今天,我们介绍一种我国珍稀濒危的蕨类植物,这种蕨类最为驰名的是其药效,然而正是由于其药用,才使得近些年野生数量急剧下降,从而面临濒危境地,这就是——蛇足石杉。
蛇足石杉(学名:Huperziaserrata(Thunb.exMurray)Trev.),又名千层塔、蛇足石松。为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植株高10-30厘米;茎下部斜升至平卧,上部直立,具少数二歧式分枝,枝端常具芽胞;叶螺旋状排列,疏生,平伸,狭椭圆形,向基部明显变狭,通直,长1-3厘米,宽1-8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柄,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平直不皱曲,有粗大或略小而不整齐的尖齿,两面光滑,有光泽,中脉突出明显,薄革质;孢子叶与不育叶同形;孢子囊生于孢子叶的叶腋,两端露出,肾形,*色。
蛇足石杉和石松(Lycopodiumjaponicum)非常相似,不过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区别开来的。
1、株形不同:石松的茎匍匐状,细长横走,侧枝直立,多回二叉分枝,高达40厘米;而蛇足石杉(石杉)茎直立或斜立,具少数二歧式分枝,枝端常具芽胞。
2、孢子囊不同:石松孢子囊穗顶生,圆柱形,4-8个集生于长达30厘米的总柄;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略外露。蛇足石杉孢子叶与不育叶同形;孢子囊生于孢子叶的叶腋,两端露出。
(石松)
蛇足石松原来分布极为广泛,除西北地区部分省区、华北地区外均有分布,生于海拔-米的林荫下湿地、灌丛下、路旁或沟谷石上。另外亚洲其他国家、太平洋地区、俄罗斯、大洋洲、中美洲等地均有分布。
然而,这一现象从上世纪末以后发生改变。其实,蛇足石杉、石松等石松科植物在古代被统称为石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早在唐代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793年)中已有记载,石松具有“治久患风痹,脚膝痛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的功效,因而历代一直被用作药用,不过并未形成大规模采集。
年媒体报道,从蛇足石杉中提取的生物碱石杉碱甲((Huperzine-A)),经过动物实验,发现是一种天然、高效、低*、可逆、高选择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改善记忆力、治疗重症肌无力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并对抑制有机磷酸中*有一定功效。从而引起国内国际药物学家的浓厚兴趣,蛇足石杉于是被大规模采集。
然而,蛇足石杉虽然分布广泛,可是野生资源相对分散,在无节制地乱采乱挖的毁灭性采收下,使得蛇足石杉野生数量急剧下降,自然资源逐渐枯竭,从而到如今面临濒危境地,十分可惜!
为了保护蛇足石杉,如今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二批)》(讨论稿)名录中,为国家Ⅱ级濒危重点保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蛇足石杉被定为濒危(EN)。
蛇足石杉从分布广泛,到如今面临濒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其中我们人类是罪魁祸首,本来发现有特殊药效,就应该合理开发法利用,并且进行人工规模栽培。然而,片面地认为资源丰富,依靠收购进行无节制采集,短视的结果,最终使得资源无以为继,日渐枯竭。
虽然蛇足石杉被列入“讨论稿”,然而在现实中,针对蛇足石杉的保护迄今没有实际行动,依然有不少人随意采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保护措施,也希望相关研究机构和制药单位,能够依靠人工栽培而不是收购野生植株,从而使得蛇足石杉早日脱离濒危境地。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蛇足石杉有*性,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皮肤荨麻疹、腹泻和头晕、恶心、失眠等,严重会导致昏迷,希望一般人不要随意采掘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04-26易花得木